【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欧洲佛教


  欧洲各国的佛教发展,大致可分为下列四个阶段︰
  (1)西方与东方之接触──从古代到中世(2)大航海时代──近世前期(3)东洋学研究之曙光──近世后期(4)启蒙与实践运动之时代──现代〈共鸣者之运动与开教史之派遣〉
  兹依序略述如次︰
  (1)西方与东方之接触──从古代到中世
  西方与东方的首次接触,可以追溯到西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ros;西元前356~323)远征东方之时。由于此次接触,北印度的佛像遂带有希腊风格(所谓“阿波罗佛像”),其后,这种影响经由丝路,从中亚、中国、朝鲜半岛传入飞鸟、奈良朝的日本。
  亚历山大大帝过世后,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西元前268~232在位)统一印度,并派遣佛教传道使至叙利亚、埃及等地传教。阿育王去世后,希腊人侵入西北印度,先后建立若干帝国。这些帝国之中,有些国王曾归依佛教。例如西元前160年左右执政的弥兰陀王(Menandros,Milinda),即是其中之一。此弥兰陀王曾向那先比丘(Nāgasena)问道。记载两者之对话的书,即是《那先比丘经》(《弥兰陀王问经》)。
  到十三世纪,成吉思汗(1167~1227)远征西方。蒙古人的西征,虽为西方带来破坏与杀戮,但也造成欧洲与东方的接触。西元1224年,当成吉思汗征伐土耳其斯坦及波斯的消息传入欧洲后,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Innocentius Ⅳ;1243~1254在位)拟与蒙古人(鞑靼人)接触,乃于1234年春,派遣圣芳济修会的教士卡尔皮尼(Giovamni de Piano Carpini;1180?~1252)到东方来。其后,路易王(Louis Ⅸ;1226~1270)再次派遣路布洛克(Guillaume de Rubruk;1215~1270)到和林(Karakorum)。在路布洛克的游记中,可以看到他与蒙哥汗(1251~1259在位)之间关于神的问题的答问。此卡尔皮尼与路布洛克二人,是最早横越大陆、访问东方的欧洲人。
  卡尔皮尼与路布洛克都是走陆路,往返都经由外蒙古,而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则是来时由陆路东进,归国时经由海路,算是绕了当时所知的世界一周。其后,马可波罗在威尼斯与热内亚之战中,战败被捕。在狱中,他将他在东方的见闻口述出来,由路斯特凯罗(Rustichello)撰成《东方见闻录》一书。在《东方见闻录》中,马可波罗曾提到锡兰所传有关释迦牟尼佛的事迹。对于释尊的评价,他并不因为自己是基督徒而持有偏见,他极力赞叹释尊伟大的人格。可惜的是,他误认为释尊是比他的时代早一世纪的人,是印度的圣者,也可以列入天主教的圣者之林。
  (2)大航海时代──近世前期
  到十五世纪,由于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的影响,南欧的葡萄牙、西班牙、义大利等国,逐渐开始从事海外探险活动,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因此,东方与西方的接触也频繁了起来。
  十六世纪初期(1514),最早由印度到达中国、日本的是葡萄牙人。紧接著有西班牙人。透过这些国家的传教士及军队所取得的资讯,与东方有关的著作遂在欧洲出现。与日本有关的是波士特尔(Guillaume Postel;1510~1581)的《Des merveilles du monde,etprincipalement des admirables choses des  Indes et du nouveau monde》。同一时期,与中国有关的有门多萨(Juan GonzalesMendoca;1549~1617?)的《Historia delRegno de Chine》。1585年,首先在罗马以西班牙文出版,其后被翻译为欧洲其他国家的语言。
  随着葡萄牙、西班牙人到达中国的是义大利人。为了更了解东方,耶稣会的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抵达中国。比较起马可波罗之不谙中文,利玛窦是能通汉语的,因此若要推选欧洲东方学、中国学的始祖,当非利玛窦莫属。
  继利玛窦之后的,也是义大利人──郎哥巴都神父(Niccolo Longobardo;1559~1654)。关于中国的宗教,其所著《关于中国宗教若干问题之考察》一书,可视为十七世纪欧洲人东方学的研究成果。1701年,此书之法语版在巴黎刊行时,立即引起当时启蒙主义者的注意。
  (3)东方学研究之曙光──近世后期
  对佛教累积了丰富的知识,并给予积极评价及研究的时代,是十八世纪的后半叶。其后,在1814年,当拿破仑退位及第一次王制复古之时,那一年十二月,法兰西学院(Colle/gede France)的教授会正式设置中国学与印度学的讲座。此后,在法国的最高学府才开始有“东方研究”。
  此一新设汉学讲座的首任教授,是瑞慕萨(J. P. A. Re/musat;1788~1832)。瑞慕萨虽然没有著作,但他所译的法显《佛国记》,获评价甚高。透过这部书,原本被耶稣会教士轻蔑、误解的佛教,才开始为欧洲人加以正视。
  在印度学方面,1833年,布赫诺夫(E.Burnouf;1801~1852)担任法兰西学院的梵语讲座,刊行《印度佛教史序说》(L’Introduction al’histoire du Bouddhisme indien,1844)。正当此书完成之时,在尼泊尔搜集梵文写本的英国人赫吉森(B. H. Hodgson;1800~1894),将其所得的写本一百七十多部,送给巴黎的亚细亚协会。如果没有赫吉森的辛苦搜集及其敏锐的鉴识力及宽容的精神,布赫诺夫是不可能获得这些原典资料的。
  布赫诺夫逝世后,瑞慕萨的高足朱利安(S. J. Julien;1797~1873),承继其汉学之研究。而继朱利安之后的,是沙畹(E. E. Cha-vannes;1865~1918)。在研究方法及学识上,沙畹可说是十九世纪的代表人物。他与在法兰西学院担任汉学讲座教授,兼为印度学学者的烈维(S. Le/vi;1863~1935)合作,进行中国佛典之翻译。由于中国佛典中蕴藏许多印度所无的印度史料,因此,沙畹陆续出版一些中国、印度、西域的僧传。
  像这样以近代语言学、文献学的方法为基础的翻译事业,产生了两个代表性的果实。其一是布赫诺夫之高足,即比较语言学者、比较宗教学创始者的英国人穆勒(F. Max Muller;1823~1900)所编纂的《东方圣书》(Sacred Books of the East,1879~1910)。另一个是伦敦大学的戴维斯(T. W. RhysDavids;1843~1922 )于1881年所创设的巴利圣典协会(Pali Text Society)。由于这些巴利学者的全心协力,庞大数量的巴利三藏及其注释书,始得以用罗马字母出版或翻译,对佛教的研究贡献极大。
  (4)启蒙与实践运动之时代
  经由前述的引导,佛教思想逐渐地传入欧洲。到了二十世纪,欧洲各国展开了各自的实践活动。此中,由于印度等国为英国的殖民地,因此英国的发展最早。
  [英国] 最早投入佛教教团,出家为僧的欧洲人,是化学学者的麦克格列果(A. B.Mc-Gregor)。1901年,他在缅甸剃度,法名为阿难陀弥勒(ānanda Metteya)。1907年,他回到伦敦,并与培恩(J. R. Pain)、杰克森(R. J. Jackson)合作,创设“大不列颠‧爱尔兰佛教协会”(The Buddhist Society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此协会的大力支持者,是戴维斯。1924年,阿难陀弥勒逝世后,协会闹分裂。翌年,身为协会会员兼神智学协会会员的一些人再度在伦敦组成“佛教徒小集”(Buddhist Lodge),律师韩福瑞(C. Humphreys;1900~?;撰有《佛教十二原理》)与马齐等人刊行引导初学者的书籍,展开自由主义者的活动。1926年,此团体又告分裂,1943年成立了伦敦佛教协会(Buddhist Society),直至今日。
  又,推展世界性佛教复兴运动的达磨波罗(Dhammapāla,Sir Devamitta;1864 ~1933),在此期间(1925~1926)访问伦敦,并在当地创设摩诃菩提协会(Mahābodhisociety)的分会。此后,德国及美国等地也相继成立支会。1934年,苏格兰人戒行比丘(曾在缅甸住过十七年)在伦敦的摩诃菩提协会举行第一届欧洲佛教大会。与会者有德国、瑞士、法国以及地主国英国的各佛教团体的代表成员。
  1930年代以后,由于铃木大拙(1870~1966)访问英国,他在大学里开设讲座(“禅与日本文化”),而且其著作也使读者对禅宗渐感兴趣,加上韩福瑞的访日,大乘佛教乃逐渐为英国人所了解。
  [德国] 德国的佛教运动,可以说是始自于叔本华(A.Schopenhauer;1788~1860)。但是实际的活动,则是始于1903年在莱比锡成立、由八人组成的“Mission”。此团体的中心人物是塞登斯图克(K. Seidenstu|cker;1876~1936,又名Gilimanda)。翌年,“Mission”易名为“德国佛教传道协会”(Buddhistische Gemeinschaftfu|r Oeutsch-land),1907年,塞登斯图克将他的居所捐出作为摩诃菩提协会的会所。
  又,1903年时,顾德(A. W. F. Gueth)在缅甸剃度,法名为奈那提露卡(Nyānatilo-ka)。他是阿难陀弥勒教团中的成员之一,1905年后常为塞登斯图克的杂志撰稿。1908年,他为了在欧洲建立佛教精舍,而与马克格瑞夫(W. Markgraf,沙弥法名为Dhammānu-sari)相偕回国,但心愿未成。马克格瑞夫于1911年正式成立摩诃菩提协会的德国分会,1913年,膺任德国巴利协会的会长。第一次大战中,他逝世于俄国,德国的佛教活动乃暂告中止。
  大战结束后,德国的佛教活动又告复苏。首先必须提出的一位人士是旅行家达基医生(P. W. Dahlke;1865~1928)。他曾在印度、斯里兰卡及日本旅行过,有僧院生活的经验,信仰坚定。1924年,他在柏林郊外的福洛瑙(Frohnau)市,投入全部财产,建一东方式的佛教精舍“佛教之家”(Das Buddhistischehaus,1926年落成)。此外,他也刊行杂志、出版短篇小说集,以及翻译巴利圣典。“佛教之家”在达基逝世后,仍继续运营,第二次大战后,由锡兰佛教协会接办,成为上座佛教在欧洲的主力传道中心。
  在柏林,另有斯泰因克的“崇佛会”(Gemeinde und Buddha)。斯泰因克曾在1934年到中国的南京,受戒,法名道空,后回到德国传布佛教。
  此外,古尔克以慕尼黑为据点,彻底提倡无我说,而与他见解稍异的乔治‧格利姆(George‧Grimm;1868~1945),则在1921年创设了“德国佛教教团”(BuddhistischeGemeinde fu|r Deutschland)。乔治‧格利姆与哲学家都依森(P. Deussen;1845~1919)、巴利学者诺曼(K. E. Neumann;1865~1915)都有深交,曾撰有《佛陀之教》(DieLehre des Buddha,1915)、《轮回》(Dersamsara,Die Weltenirrfahrt der Wesen,1960再版)等书。
  1945年,乔治‧格利姆逝世后,M. K.格利姆(M. K. Grimm)与荷比(M. Hoppe)继续其活动,于1951年将“德国佛教教团”改名为“古佛教教团”(ABG︰Alt Buddhis-tische Gemeinde),1980年代在慕尼黑南方的孚定市(Utting)有布教中心,在各地也常有集会,是西德佛教的中心。
  第二次大战后,大乘佛教传入西德佛教界,以大都市为中心,成立了大大小小的佛教会。1949年,这些佛教会原欲与摩诃菩提协会的德国其他分会合并,拟于1952年成立“德国佛教教团”,然而结果未能如愿。不过,1955年成立“德国佛教协会”(DBG︰DeutscheBuddhistische Gemeinschaft),并于1958年改名为“德国佛教联合会”(DBU︰Deu-tsche Buddhistische Union),渐有统合之势。
  西德的佛教团体,以南传佛教系统居多,但其中也有性质不同的若干团体。其一是高文达(Anagarika Govinda;E. L. Hoftmann)的“圣弥勒道场”(AMM︰ārya MaitreyaMandala)。1951年,邬力瑞克(H. UlrichRieker)跟随高文达出家,法名为达柏迦叶波(Dapa Kassapa),奉命创设AMM的欧洲分会,1953年在柏林正式成立分会。目前AMM除西德之外,在斯堪地那维亚半岛、英国、瑞士等地皆有分会,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有AMM的佛教僧侣研究所。
  此外,日本净土真宗本愿寺派于1956年创有“柏林净土真宗(本愿寺派)教会”(Ber-lin Jo^do-Shinshu Buddhistische Gesell-schaft)。诺曼(O. Neumann)是此一教会之理事长。他曾任命毕柏(H. E. Pieper)为开教使,度化了一百多名信徒。
  [法国] 沙畹逝世后,法国的东方学、佛教研究,开始进入他的弟子蝶时代。其中,尤以葛兰言(M. Granet;1884~1940)、伯希和(P. Pelliot;1878~1945)、马伯乐(H. Maspero;1883~1945)三人最为卓越。尤其是文献学者伯希和,多才多能。“远东学院”(EFFO︰E/cole Francaise d’Extreme Orient)在河内创立时,他是最初成员之一。1900至1904年间,他在中南半岛活动,然后被派往北京,搜集了大量的东方相关书籍及美术品。目前这些搜藏已成为法国图书馆及博物馆的核心。1908年,他到中亚、敦煌等地探险,获得许多写本与美术品,奠定了法国敦煌学的基础。
  1926年,为促进法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日法会馆”在东京设立,历任馆长皆是世界一流的学者。(例如佛教美术的佛榭、印度学学者塔尔等人)。其中,烈维与高楠顺次郎合作,于1928年开始编纂佛教百科辞典《法宝义林》,迄1989年为止,已出版六册(A至D项)。
  一百多年来,佛教研究在法国造成的影响之一,是十九世纪末期以来象征主义的流行。首先受到这种影响的画家是莫内与梵谷等人,而印象派画家鲁东(Odilon Redon;1840~1916)的作品所受的影响尤为明显。
  1928年,由于中国的太虚(1890~1947)的访问法国,翌年乃成立了以拉文丝蓓莉女士为中心的“佛教徒协会”(Les Amis duBouddhisme)。又,同一年,由于烈维的奔走,“日法佛教协会”亦告成立。成立大会是在la Sorbonne大学举行。
  1935年,满铁巴黎支局在巴黎成立,并刊行以介绍日本文化为宗旨的月刊《法国‧日本》,该会主要干部松尾邦之助(读卖支局长)曾将《日本佛教宗派研究》等书译成法文刊行,开始大力宣扬日本佛教。此外,另有藤岛了稳(1853~1918)将《日本十二宗纲要》(1889)、田岛隆纯将《曼荼罗について》《大日经》译成法文。
  又,近来由于西藏佛教的传布,在巴黎、布格纽等地计有数十所道场,度化不少信徒。
  在这些团体之中,较具特色的,是在1967年只身抵法传布禅法的丸泰仙。1975年,丸泰仙正式就任曹洞宗的欧洲开教总监。他以巴黎的蒙帕那斯佛国禅寺为据点,在比利时、阿巴龙、罗瓦尔等地设置修禅道场。据说其信徒曾多达二万人。不过,自丸泰仙过世后,其弟子之间几近分裂状态,目前仍然没有承继其事业的日本僧侣。
  最近,日本佛教开始以缓慢而稳当的步伐传入法国。“佛教传道协会”在巴黎设置分会(1983),1985年,真言宗丰山派建立巴黎别院。新兴宗教真如苑也在同一年建立巴黎别院,主要以居住在巴黎的日本人为传教对象。
  由于法国人有意理解传统的日本佛教,因此,法兰西学院乃有“日本文明讲座”之开设(1980)。在此讲座中,佛兰克教授(法国学士院会员,日本学士院名誉会员)开有“佛教诸尊与日本社会”的讲座,并使用《成寻阿阇梨母集》等书,作为佛教文学的教材,而开办研讨会。从其门下,诞生了不少佛教学者,例如开设“天台之论议”讲座的罗贝尔(J. N.Robert,la Sorbonne高等研究院日本宗教科)、极拉尔(F. Girard,远东学院研究员)撰有《□尾明惠上人之研究》、基拉(D. Gira,巴黎基督教大学)撰有《亲鸾教学中的回心之研究》。
  [其他欧洲诸国]
  (1)奥地利︰1960年,弗列尔赖特夫妇设立净土真宗系的维也那佛教会,与萨尔斯堡的罕泽尔、亨特柏格、德国的毕柏,合作推展教务。
  (2)瑞士︰1973年,曾经去过日本的羌‧耶拉克,设有瑞士净土真宗会,成为西本愿寺的欧洲教会之一。此外,真宗系的信徒也曾举办过国际真宗会议。
  (3)苏联︰苏联的佛教历史大抵可分为两个支系。其一是由欧洲流入的,由俄国正教会的传教士瓦西列夫(W. P. Wassiliew;1818~1900)开始。瓦西列夫在1840年至1851年之间,以传教士身份到北京赴任,其间,他兼研中文等东方语言。回国后,任喀山(Kazan)大学、彼得堡(Peterburg)大学教授,开创东方学研究。其后,明那耶夫、欧登柏格、谢尔巴斯基、欧柏米勒、罗桑贝格、贺尔斯坦等人,皆成就卓越。他们以列宁格勒(圣彼得堡)为活动据点,被称为“列宁格勒学派”,成为佛教研究的中心。
  另一支是由西藏流入的。目前(1980年代)流传在布里雅特自治共和国贝加尔湖东方的伊尔库克。在当地有伊波噶寺。寺内住众,包括最高僧阶的邦波耶夫在内,约有三十名僧侣。此伊波噶寺及其邻近的齐塔自治省的阿卡寺,全部信徒大约有五万人。
  [参考资料] 郑金德《欧美的佛教》;W. Peiris着‧梅乃文译《西洋佛教学者传》(《世界佛学名著译丛》{84});杨曾文编《当代佛教》;J. W. de Jong着‧霍韬晦译《欧美佛学研究小史》;《世界の佛教》(自由佛教恳话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