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止行二善
即9“止善”与“行善”的并称。作善事有两方面,制止恶业称为止善;修行善业是为行善。或说制止自己作恶是止善,教人止恶是行善。犹言止持作持、止恶修善、止善作善。《菩萨戒义疏》卷上释云(大正40‧567a)︰“息恶不作,名之为止;信受修习,名之为行。佛教虽多,止行收尽。诸恶莫作即是诫门,众善奉行即是劝门。(中略)诫门是止善,劝门悉属行善。”
智顗认为身三、口四等十善业,均有此止善、行善二方面。如不杀生,制止杀生之恶即止善,行放生之善即行善;不偷盗,止偷盗之恶即止善,行布施之善即行善;如是乃至第十不邪见,止拨无因果与僻信邪心之恶是为止善;行正信、归心正道、生智慧之善心为行善。此亦即《法界次第初门》卷上所云(大正46‧669c)︰
“十善有二种︰(一)止,(二)行。止则但止前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此二通称善者,善以顺理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止则息于重倒之恶,行则渐归胜道之善,故止行二种,皆名为善。或加以道名,以能通至乐果也。”
此外,《百论》卷上称止行二善为恶止、善行之法,谓身口七支、十不善道等是“恶”,停止此等恶行即为“止”。十善道等是“善”,信受修行此等善行即为“行”。《律宗纲要》卷上论三聚净戒之文中,谓摄律仪戒系止恶门,以成法身之德,摄善法戒属作善门,以成报佛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