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止观
“止”是梵语śamatha(奢摩他)的意译,“观”是梵语vipasyana(毗钵舍那)的意译。“止观”是印度佛教修行方法中的两大支柱。在我国的天台宗之中更成为禅定方法中的特殊法门。兹分释如次︰
(一)“止”即指精神统一而达无念无想的寂静状态,“观”指以智慧思惟观察某一特定的理趣或事物。在戒定慧三学之中,“止”属于定学的领域,“观”则为慧学所概括。三界的止观比重各有不同。色界四禅定是“观”慧胜,无色界四无色定以“止”为胜,欲界定则唯有“观”而无“止”。总而言之,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中,层次愈高,“观”的比重愈少,而“止”则逐渐加强,至无色界最上的非想非非想处定或灭尽定时,完全没有“观”(慧)的作用,而成无念无想的状态。在各级禅定之中,第四禅止观均等。佛即在止观均等的状态中,进入其成道或入灭的境界。
(二)为天台宗的根本教义。天台智顗最重止观法门,将之分为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三种,依次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六妙法门》《摩诃止观》三书中说此三种止观。又著《小止观》略述止观法门。文中曾谓止观是证入涅槃(泥洹)境界的要法。其文云(大正46‧ 462b)︰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此外,关于止观双修,虽有人主张不必从修止入手,可以一开始便直接修观。谓修到证入毗婆舍那(观)时,也就同时可证得奢摩他(止),而达到止观双运的境界。但智顗、宗喀巴及一般小乘、大乘佛教定学的说法,则认为须从修止入门,系心一缘,渐入静定。至能随意恒久入定,达第九住心时,则可在此寂定心中修观,观修至妄念消灭,明了真实时,心更寂定,发身心轻安,定慧双得。此名“止观双运”。如《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载(大正30‧458b)︰
“若有获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谓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圆满三摩地为所依止,于法观中修增上慧。彼于尔时由法观故,任运转道无功用转,不由加行,毗钵舍那清净鲜白,随奢摩他调柔摄受,如奢摩他道摄受而转,齐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双运转道。”
◎附一︰〈止〉(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等)
止(梵śamatha,巴samatha,藏shi-gnas),谓诸想止息,其心寂静。梵语奢摩他(śamatha)之译,乃止寂之意。《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云(大正30‧539c)︰“菩萨即于诸法无所分别,当知名止。”《大乘起信论》云(大正32‧582a)︰“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又,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末)释云(大正44‧282c)︰“先由分别作诸外尘,今以觉慧唯识道理破外尘相,尘相即止无所分别,故云止。此是方便也,顺奢摩他等者,正显止也;奢摩他此翻云止,但今就方便存此方语,约正止,存梵言故也。”
《摩诃止观》卷一之二在解释圆顿止观的部分,以寂而常照名观,以法性寂然名止;卷三之一更广释止之名,立止息、停止、对不止止三义加以详述。此外,《法界次第》卷上在六妙门的止门中云(大正46‧673b)︰息心静虑,名之为止。(中略)凝心寂虑,心无波动,则诸禅定自然开发。”又《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本)以止为定之七名之一,云(大正43‧753b)︰“六奢摩他,此云止也。(中略)唯有心净定,不通散位。”
另外,《成实论》卷十五云(大正32‧358a)︰“止名定,(中略)止能遮结。”〈安般守意经序〉就数息观云(大正15‧163a)︰“又除其一注意鼻头,谓之止也。得止之行,三毒四走五阴六冥诸秽灭矣。”《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就不净观等云(大正13‧159b)︰“奢摩他者,名之为灭,能灭贪心瞋心乱心。(中略)若有比丘,深自思惟,我之贪心唯观不净乃能坏之,瞋恚之心慈能坏之,十二因缘能坏愚痴,是名奢摩他相。”
关于修“止”渐进之阶,智顗《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谓有四住心︰粗住心、细住心、欲界定、初禅未到地定。而《六门教授习定论》中称有九住心︰初住、正念住、覆审住、后别住、调柔住、寂静住、最极寂静、功用住、任运住。后者之九住心,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论》中引述颇详。依《菩提道次第略论》所说,修定得止,专指入初禅未到地定而言。
又,修止中生起散乱、掉举的原因,主要是摄心系缘用力过猛所致。其对治法,依诸经论所述,大略有︰(1)及时觉知,提起正念。(2)系心脐中。(3)修数息或瓶气。(4)暂停修止,专修对治。(5)缓放其心,务令自然。修止中生起昏沉的原因,主要则是摄心过于缓懈,太向内摄,或饮食、睡眠不调,食过饱、睡不足或睡过头所致。其对治法,诸经论所说大略有︰(1)及时觉知,策举其心。(2)以观治沉,令心明利。(3)观想光明。(4)系念于止或修“风心与虚空相合法”。(5)暂停修止。
◎附二︰〈观〉(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观”指住于定心,以慧推求思察某一特定的理趣或事物之谓。相关的语词有观念、观察、观法、观行、观门等。所谓“观”是梵语毗钵舍那(vipaśanā)的译语,相对于“止”(原语为奢摩他,śamatha)而言;指由“止”使心止于一境,再由“观”显现分明照见之。此外,意指止观均行的“优毕叉”(up-ekṣā),或意指静虑均等的“禅那”(dhva-na)也往往被译作“观”。但是,“观”是修道上的要行,各宗派的见解均不相同,故不必局限于原语的意思。
关于“观”,《大乘起信论》谓(大正32‧582a)︰“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净土论》(大正26‧231b)︰“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往生论注》卷下释云(大正40‧836a)︰“译毗婆舍那曰观,但泛言观义亦未满,何以言之,如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九相等,皆名为观,亦如上木不得名椿柘。”又如《大乘义章》卷十(大正44‧665c)︰“外国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观;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中略)伺求之观观数为体,照法之观慧数为体。”正是针对毗婆舍那之观而言;而《往生论注》所表示毗婆舍那的真意义是指照慧究竟之位,乃是狭义的“观”,与广义的“观”不同。
有关“观”的字义,《往生论注》卷下云(大正40‧836a)︰“心缘其事曰观,观心分明曰察。”慧远《观经义疏》卷本说,系念思察以为观。智顗《摩诃止观》则举出贯穿、观达、对不观三义以解“观”之意涵。善导的《观经疏》〈玄义分〉(大正37‧247a)︰“言观者照也,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照彼弥陀正依等事。”《宗镜录》卷三十六则以观瞩、观察二义说明“观”(大正48‧623c)︰“言观一字,理有二种︰(一)观瞩,(二)观察。观瞩者,如前五识缘五尘境,瞩对前境,显现分明无推度故,现量性境之所摄故。次观察者,向自识上,安模建立伺察推寻境分剂故,今立观门即当第二观察。”《观经疏传通记》卷三则另加观知,成为三种(大正57‧532b)︰“(一)观瞩,谓如眼见色,经云严显可观,又云不能远观,又光记(卷二)引婆沙释色名有见云,以眼名见,观照色故。. 二观知,谓解知故,序分义云如来观知历历了然。因明入正理论云,言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于义。(三)观行,谓今十三观等即是也。”这些都是在说明“观”字的意思。观念、观察等行法相当于《宗镜录》所说的第二义、《观经疏传通记》的第三义。
“观”的种类甚多,大小乘也都曾提到,如《大乘起信论》说,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无常观);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苦观);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忽尔而起(无我观);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 无一可乐(不净观;以上四观为自利观)。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大悲观,为利他观)。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大愿观)。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精进观)。又,《宗镜录》卷三十六(大正48‧623b)︰“夫观门略有二种︰(一)依禅宗及圆教,上上根人直观心性,不立能所,不作想念,定散俱观内外咸等,即无观之观,灵知寂照;(二)依观门,观心似现前境,虽权立假相,悉从心变,如观经中立日观、水观等十六观门;上生经中观兜率天宫、弥勒内院等。”此二者中,前者是理观,后者是事观。元照《观经义疏》卷上(大正37‧281b)︰“一代时教所明观法略为五例︰(一)总观诸法,如经观一切法空等。(二)别观自心,如止观、还源观、法界观、净心观等。(三)或但观色,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及不净、白骨等。(四)兼观色心,经云照见五蕴空、十二入、十八界、数息等。(五)对观胜境,即如诸经观佛菩萨等。”
此外,其它种类尚多。“观”虽是伴随“止”的定行,但如《大集经》卷九所举的二十八个“观”却也通于散善。
关于各宗对“观”的主张,小乘是以四谛观为声闻之因,以十二因缘观为缘觉之行。大乘中,法相宗立五重唯识观;三论宗设八不中道观;华严宗用四法界观;天台宗用一心三观;真言宗用阿字观、五相成身观。而法相、华严多说观道,天台宗多说观心,真言宗多说观行。又,净土教依《观无量寿经》有观弥陀依正二报的十三观;《净土论》在五念门之一立观察门,而〈散善义〉在五正行之一立观察正行。圣道门诸宗皆以“观”为第一要道;净土门则以称名念佛为第一要行,认为“观”是它的助业。
◎附三︰〈三止三观〉(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三止三观是“三止”与“三观”的并称,为天台宗用语。谓止观两门的体相各有三种类别。三止,谓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三观,谓二谛观、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谛观。关于三止,《摩诃止观》卷三(上)云(大正46‧24a)︰
“巧度止有三种︰(一)体真止,(二)方便随缘止,(三)息二边分别止。(一)体真止者,诸法从缘生,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知因缘假合,幻化性虚,故名为体。攀缘妄想,得空即息,空即是真,故言体真止。(二)方便随缘止者,若三乘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入真,真则不异,但言烦恼与习有尽不尽。若二乘体真不须方便止,菩萨入假正应行用。知空非空故言方便,分别药病故言随缘,心安俗谛故名为止。经言︰动止心常一亦得证此意也。(三)息二边分别止者,生死流动,涅槃保证,皆是偏行偏用不会中道。今知俗非俗俗边寂然,亦不得非俗空边寂然,名息二边止。”
此中,俱观二谛,依偏真起行为体真止;俱观二谛,依偏俗起行为方便止;遮前二偏会中道为息二边止。盖此三止系随三观之义而立其名,故《摩诃止观》卷三(上)云(大正46‧24a)︰“此三止名虽未见经论,映望三观随义立名。释论云︰菩萨依随经教为作名字名为法施。立名无咎。若能寻经得名,即悬合此义。”
关于三观,《摩诃止观》卷三(上)云(大正46‧24b)︰“观有三,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中道第一义谛观。此名出璎珞经。”其中,观差别之万境即一切皆空为二谛观,达皆空之理后,见诸法之实理为平等观,双遮双照有无一异等为中道第一义谛观。
然而此三止三观,与止观释名所出三义其名相似而义则不同。故《摩诃止观》卷三(上)云(大正46‧24a)︰
“详此三止与前释名名仿□同,其相则异。同者,止息止似体真,停止止似方便随缘,非止止似息二边。其相则别,所谓三谛相也。前三成次三,后一具前三。何以故?如体真止时,达因缘假名空无主流动恶息,是名止息义。停心在理正是达于因缘,是停止义。此理即真,真即本源,本源不当止与不止。是非止止。此三义共成体真止相。若方便止时,照假自在,散乱无知息,是止息义。停心假理,如净名入三昧观比丘根性,分别药病,是停止义。假理不动是非止止。
如是三义共成方便随缘止相也。息二边时,生死涅槃二相俱息,是止息义,入理般若名为住缘心中道,是停止义。此实相理非止不止,是不止止义。如此三义共成息二边止相。故与前永异。(中略)此三观与前三观名一往似同,义相则异。同者,前是贯穿观诸虚妄似从假入空也。前观达观达,理理和达事事和,似入假平等观也。前不观观似中道也。其相异者,前是一谛相,今是三谛相。又前三观通成后三,后三具前三。所以者何?如从假入空破四住磐石。此岂非贯穿义。所入之空空即是理,智能显理即观达义。此之空理即是非观观义。如此三义共成入空观相也。
从空入假亦具三义。何以故?识假名法破无知障,即是贯穿义,照假名理分别无谬,即观达义,假理常然即不观观义也。此三义共成假观相。中观之观亦具三义。空于二边即贯穿义,正入中道即观达义,中道法性即不观观义。如此三义共成中道观相。”
以上所明,是约通教巧度之止观而论其体相。若就圆顿止观分别之,是三一一三,此等诸义总在一心。《摩诃止观》卷三(上)云(大正46‧25b)︰
“体无明颠倒即是实相之真,名体真止。如此实相遍一切处,随缘历境,安心不动,名随缘方便止。生死涅槃静散休息,名息二边止。体一切诸假悉皆是空,空即实相,名入空观。达此空时,观冥中道,能知世间生灭法相,如实而见,名入假观。如此空慧即是中道无二无别,名中道观。体真之时,五住磐石砂砾一念休息,名止息义。心缘中道入实相慧,名停止义。实相之性即非止非不止义。又此一念能穿五住达于实相,实相非观亦非不观。如此等义但在一念心中。不动真际而有种种差别。”
关于三止三观的参考资料,参见《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二、《止观辅行搜要记》卷三、《止观义例》《止观随释》卷三、《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一、《摩诃止观私记》卷三、《摩诃止观见闻添注》卷三之干、《摩诃止观复真钞》卷二。
◎附四︰〈三种止观〉(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三种止观,略称三止观。指天台宗所立的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三种。系天台智者大师秉承南岳慧思禅师之意而广说者,兹略述如次︰
(1)渐次止观︰略称渐次观,为初浅后深之观,犹如登梯之由低至高;即由浅及深,终令归于实相。《摩诃止观》卷一(上)谓(大正46‧1c)︰
“渐初亦知实相,实相难解渐次易行,先修归戒翻邪向正,止火血刀达三善道。次修禅定止欲散网,达色无色定道,次修无漏止三界狱,达涅槃道;次修慈悲止于自证,达菩萨道;后修实相止二边偏,达常住道;是为初浅后深,渐次止观相。”
又,《法华玄义》卷十(上)亦云(大正33‧806b)︰
“渐次观,从初发心为圆极故,修阿那波那十二门禅,即是根本之行,故云凡夫如杂血乳。次修六妙门、十六特胜、观练熏修等,乃至道品四谛观等,即是声闻法,如清净乳行也。次修十二缘观,即是缘觉如酪行也。次修四弘誓愿、六波罗蜜,通藏菩萨所行事理之法,皆如生苏行也。次修别教菩萨所行之行,皆如熟苏,故云菩萨如熟苏也。次修自性禅入一切禅,乃至清净净禅,此诸法门,能见佛性,住大涅槃,真应具足,故名醍醐行也。”
此中,《法华玄义》因是略辩,故不先说修归戒等。
(2)不定止观︰略称不定观,为深浅不定之观,恰如金刚宝为日光所照射,其色彩不定,或浅或深;即或就事或就理,而成实相者。《摩诃止观》卷一(上)谓(大正46‧1c)︰“不定者,无别阶位,约前渐后顿,更前更后,互浅互深,或事或理,或指世界为第一义,或指第一义为为人对治,或息观为止,或照止为观,故名不定止观。”《法华玄义》卷十(上)亦云(大正33‧806c)︰
“不定观者,从过去佛深种善根,今修证十二门,豁然开悟得无生忍,即是毒在乳中,即能杀人也。若坐证不净观九想、十想、背舍、胜处、有作四圣谛观等,因此禅定豁然,心开意解,得无生忍,即是毒至酪中杀人也。若有人发四弘誓愿,修于六度,体假入空无生四谛观,豁然悟解得无生忍,即是毒至生苏杀人也。若人修行六度,修从空出假,修无量四谛观,豁然心悟得无生忍,是毒至熟苏而杀人也。若有坐禅,修中道自性等禅正观,学无作四圣谛行法华、般舟等四种三昧,豁然心悟得无生忍,即是醐醍行中杀人也。”
上引二文,所明有所不同,《玄义释签》卷二十就此加以会通,谓(大正33‧957c)︰
“不定但寄渐次论发不定,若彼止观但论从师所受修行不定,故彼文云,或渐或顿或止或观,即云天台传于南岳,不可从师传于所发是故不同,此约昔闻今随修观所发不定。”
此外,尊舜的《摩诃止观见闻》卷一(中),依据《摩诃止观》之意,谓不定止观是或渐或顿,不专一法,或理或事,行相屡换。
(3)圆顿止观︰略称圆顿观,为初后不二之观,恰如有通力者之腾空,不论是近于地上的空,或是万仞的空,其空无别,初后不二,正观实相。《摩诃止观》卷一(上)谓(大正46‧1c)︰
“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己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无苦无集故无世间,无道无灭故无出世间,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虽言初后无二无别,是名圆顿止观。”
《法华玄义》卷十(上)亦云(大正33‧806b)︰“圆顿观,从初发心即观实相,修四种三昧行八正道,即于道场开佛知见得无生忍,如牛食忍草即得醍醐,其意具在止观。”《摩诃止观》卷四极力赞说止观明静,前代未闻;全书设十六章,以二十五法为圆顿的远方便,以不思议的十乘十境为圆顿的能所观且揭出圆顿止观较前二种止观优越的缘由。十六章中的第六章〈明方便〉谓(大正46‧35c)︰“今就五品之前假名位中,复论远近,二十五法为远方便,十种境界为近方便,横竖该罗十观具足,成观行位能发真似。”第七章〈正修止观〉谓(大正46‧49a)︰
“开止观为十︰(一)阴界入,(二)烦恼,(三)病患,(四)业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诸见,(八)增上慢,(九)二乘,(十)菩萨。(中略)此十种境始自凡夫正报终至圣人方便,阴入一境常自现前,若发不发恒得为观,余九境发可为观,不发何所观。(中略)观心具十法门︰(一)观不可思议境,(二)起慈悲心,(三)巧安止观,(四) 破法遍,(五)识通塞,(六)修道品,(七)对治助开,(八)知次位,(九)能安忍,(十)无法爱也。(中略)此十重观法横竖收束,微妙精巧,初则简境真伪,中则正助相添,后则安忍无著。意图法巧该括周备,规矩初心,将送行者到彼萨云,非闇证禅师诵文法师所能知也,盖由如来积劫之所勤求,道场之所妙悟,身子之所三请,法譬之所三说,正在兹乎。”
因此,《止观辅行》卷一之二解释圆顿之义,谓(大正46‧150a)︰“圆顿者,圆名圆融圆满,顿名顿极顿足,又圆者全也。(中略)即圆全无缺也,体非渐成故名为顿,体虽极足须以二十五法为前方便,十法成观而为正修。”此外,同书卷三之四谓(大正46‧248a)︰“足极二名有通有别,通则俱通初后,别则极后足初,初心所观万法具足,惑尽德满至后方极。”
关于圆顿止观的境体,《摩诃止观》说阴入境等十境为所观境体,但若实际克示境体,系就五阴中的识阴,特别取第六识心王。若于此不得观益,则更取五阴中的色受想行四阴及十二入、十八界,或另取历缘对境,即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的前五识。取阴入境而成观时,若起宿世烦恼,则更取它为观境,若其时生病,则又取它,如是乃至取业境为其观境。圆顿行人,由于修观的场所,以致所观的境体有种种不同,但取第六识心王为体,则是不变的。因此,《摩诃止观》卷五之二云(大正46‧52a)︰“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炙病得穴,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止观辅行》卷五之二亦云(大正46‧291a)︰
“世出世阴如条如病,一念识心如根如穴。(中略)以由界入所摄宽多,阴唯有为,有为之中义兼心色,故置色存心。心名复含心及心所,今且观心王置于心所,故初观识,余下例之。问︰五识、五意识及第六识,并能生于受等三心,何等识心及所生三心,是今观境?答︰五识、五意识定是今境,未属烦恼在无记故,于第六中取能招报者,仍须发得乃属烦恼境,余之分别方属今境,又此五识及五意识虽在今境,仍在下文历缘对境中明。”
因此,宋代四明知礼极力主张在实修之际,以取近要的第六识介尔阴妄一念,为天台止观之正意。
日本天台将圆顿止观的行人分成解行、直行、解行未分、本执不解四机。解行之机以第六识为所观境体,直行之机以八识的初念为所观境体,解行未分、本执不解等两机以不起的法性为所观境体;这点完全异于四明知礼。
以上渐次、不定、圆顿的止观,都是缘实相的大乘止观,但修止观的行人有︰(1)解顿行渐的渐根性,(2)解顿而行或顿或渐的不定根性,(3)解行俱顿的顿根性等三种根性。但,三根性的行人都是解顿,齐抱圆解,这点和别教行人等大为不同。故《止观辅行》卷一之二就其三根性辩说(大正46‧150b)︰“此三止观对根不同,事虽差殊同缘顿理,离圆教外无别根性,当知此三并依圆理分此三行名三根性。”
[参考资料] (一)《长阿含经》卷九;《增一阿含经》卷十一;《中阿含》卷十五〈三十喻经〉;《成实论》卷十五。(二)《大乘止观法门》卷一;《大乘起信论》;《华严五教止观》;关口真大编《止观の研究》《佛教の实践原理》;宫本正尊编《佛教の根本真理》;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