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正念(梵samyak-smṛti,巴sammāsati,藏yaṅ-dag-paḥi dran-pa)(1)


  八正道之一。又译谛意。意指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云(大正1‧469b)︰“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心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另据《杂阿含经》卷二十八所载,正念可分为世俗有漏正念及出世间无漏正念二种。前者指与有漏作意相应的善念;后者谓依无漏正见能思惟谛境,而与无漏作意相应的明记不忘之念。
  有关正念的体性,《俱舍论》卷二十五谓念根、念力、念觉支与正念皆以念为体。在大地法之中,念的心所与定、慧均为增上清净品之势用者,故立之为菩提分法。但依位次之别,其增上的作用有所不同。故于忍位称为念根,于世第一法位称念力,于见道位称正念,于修道位称念觉支。然而,《摩诃止观》卷七(上)以念为忍之义,并配之于天台宗的四教。谓三藏教之正念为伏忍,通教之正念是柔顺忍,别教之正念是无生忍,圆教之正念是寂灭忍。
  此外,净土宗认为心不颠倒错乱而一心念佛,是为正念。《往生礼赞偈》前序(大正47‧439b)︰“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十三、卷二十八;《八正道经》;《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观无量寿佛经疏》〈散善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