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正行(梵samyak-pratipatti、samyak-pratipan-na,巴sammā-paṭipatti、sammā-paṭipanna)
指正确而不邪曲之行为。如《八正道经》所载,不谛见、不谛念、不谛语、不谛治、不谛求、不谛行、不谛意、不谛定,是为道八邪行;反之,谛见、谛念,乃至谛定等,为道八正行。
《中阿含经》卷三十八〈鹦鹉经〉云(大正1‧667b)︰“若有在家及出家学道,行正行者必得善解,则知如法。是故摩纳,若有在家及出家学道行正行者,我称说彼。”又,《大智度论》卷四十八云(大正25‧403c)︰
“若内,若外,若内外破三种邪行,是故有三种正行。有人着内情多、着外情少,如人为身故能舍妻子亲属宝物。有人着外情多、着内情少,如人贪财丧身为欲没命。有人着内外情多,是故说三种正行。”
此外,又有多种正行。如《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列举承事三宝之行,说于佛宝应修供养承事正行,于法宝所应修瑜伽方便正行,于僧宝所应修共受财法正行等三种。《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以六波罗蜜为正行,称布施正行、戒忍正行、精进正行、禅定正行及般若正行。《辩中边论》卷下就十波罗蜜多行分别其相,列最胜正行、作意正行、随法正行、离二边正行、差别正行及无差别正行六种。
《中边分别论》卷下更将上述六种正行中的作意正行分为书写、供养、施与他、若他读诵一心听闻、自读、自如理取名句味及义、如道理及名句味显说、正心闻诵、空处如理思量及已入意为不退失故修习,称十种正行。
《法华经玄赞》卷八将(《法华经》卷四〈法师品〉所说)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称为正行六种法师。又善导的《观经疏》〈正宗分散善义〉针对杂行,认为专依往生经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是五种正行。
此外,在密教修法过程中,预备阶段的修持法,谓之“加行”。“加行”之后所进入的正式修法阶段,谓之“正行”。
[参考资料] 《转法轮经》;《般泥洹经》卷下;《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解深密经》卷三;《解深密经疏》卷六;《大智度论》卷五十六、卷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