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正见(梵samyag-dṛṣṭi,巴sammā-diṭṭhi,藏yaṅ-dag-paḥi lta-ba)


  指正确的知见。即能解知世间出世间因果,如实审虑诸法性相之有漏无漏的智慧。相当于现证法性的般若。为八正道及十善之一,乃邪见的对称。《杂阿含经》卷二十八云(大正2‧203a)︰
  “何等为正见?谓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又《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七云(大正27‧504b)︰“云何正见?答尽无生智所不摄意识相应善慧。此有二种,(一)有漏,(二)无漏。有漏者,即世俗正见,如前广说。无漏者,谓无漏忍及学八智无学正见。”盖正见有有漏、无漏二种,意识相应的有漏善慧称为有漏正见或世俗正见;现观之八种无漏忍及有学的八智与无学的正见,总称为无漏正见,或出世正见。
  如上,由于无漏的正见又有有学、无学之别,故与世俗合为三种。《俱舍论》卷二云(大正29‧10c)︰
  “世间正见,谓意识相应善有漏慧。有学正见,谓有学身中诸无漏见;无学正见谓无学身中诸无漏见。(中略)如是世间诸见有染无染,学无学见,观察法相明昧不同。何故世间正见唯意识相应?以五识俱生慧不能决度故,审虑为先决度名见,五识俱慧无如是能,以无分别是故非见。”
  又,无漏正见中,唯八智摄于正见而除尽智、无生智,以此二智唯正智非见性。《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七以四句分别之,其文云(大正27‧503a)︰
  “诸无漏见是无漏智耶?答应作四句,有无漏见非无漏智,谓无漏忍。此有见相无智相故。有无漏智非无漏见,谓尽无生智。此有智相无见相故。有无漏见亦无漏智。谓除无漏忍尽无生智,余无漏慧此复是何?谓学八智无学正见,此有见相及智相故。有非无漏见亦非无漏智,谓除前相。”
  然《成实论》卷十六〈见智品〉认为正见正智一体无差别(大正32 ‧365c)︰“正见正智有何差别?答曰︰即是一体无有差别。正见二种,世间出世间。世间者,谓有罪福等;出世间者,谓能通达苦等诸谛。正智亦尔。(中略)又正观故名正见,尽无生智以正观,故亦名正见。”
  另《大乘义章》卷八(本)谓《毗昙》以忍心以上为正见,《成实》以暖心已去为无漏正见(大正44‧618a)︰
  “依如成实,暖心已上一向不受,于彼宗中,暖心已上名为住分,不复退堕三涂中故。故彼成实引经证言,世上正见者,往来百千世,终不堕恶道。暖心已去名上正见,若依毗昙,忍心以上方是住分,一向不受三涂之报。涅槃经中亦同此说。据此言之,忍心以上方得名为世上正见。此是第一不受处也。”
  此乃基于《成实论》卷十六所谓智能破假名为忍,忍在暖等四善根中之说而立。又,《俱舍论》卷二十五也说明正见在八圣道支中,是道亦是道支。
  ◎附一︰印顺《成佛之道》第三章(摘录)
  凡正信三宝而受皈依的,就成为佛弟子、佛教信徒。佛弟子修学五乘共法,要从那里入手呢?在学佛的理解方面,应该先修正见。在学佛的行为方面,先要能够修习正命。佛曾说︰正见与正命的人难得。对这二项,如能修习成就,则向上修学出世法还不难,何况求生人间天上呢!
  正见,是正确的见解。见与知识不同,见是从推论而来的坚定主张,所以正见是“择善而固执之”的。学佛要有正见,如开始旅行,要对旅途先有一番正确的了解,而确信这是到达目的地的正路。正确的认识,不一定成为正见。如现在听说地球绕日而转,可说是知识;但伽利略为了这一知识,不惜为基督教所迫害、囚禁,这才是见。所以,要将正确的知识,时时修习,养成坚定的正见。正见,有世间正见,出世间正见。五乘共法中,还只是世间的。正见虽只是坚定不移的见地,但力量极强,如经上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历百千生,终不堕地狱。”(中略)
  上面所说的正见,到底是什么?依人世间的正见来说,就是人生之正确见解。也就是正确的人生观。观察人生的意义,人生应遵循的正道,从正确观察而成为确信不移的定见,便是正见。对于修学佛法,正见是太重要了,如航行的舵一样。
  ◎附二︰和辻哲郎《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第三章(摘录)
  在经藏最古层的经典中,正见(sammā-diṭṭhi)被当作真实的般若(sammappañña)。“应当正确地观察眼之无常。如是观察名为正见。因此正观生厌,从而离喜贪。因离喜贪,我们说心正解脱。”这与述说五蕴六入无常、苦、无我的经典同一类型。因此,我们必须将“正见”解为真实的认识。换言之,这是无明之灭。这种真的认识不只是理论上的理解,而是体现,是出自自然的立场的具体解脱。无明之灭必须是行识等之灭。八圣道的第二支以下,就是实现之道。在实现之道中,真实的认识实现它本身,而且成为它本身。所谓厌生喜贪灭并非是由正见而引起的“他物”,而是正见本身。
  将此正见注释为知道四谛,即将知道四谛解为真实之认识,未必为谬见,但真实的认识(正见)就是直接显示实践之道的高次认识(八圣道之体系),以及以此高次的认识为顶点的四谛体系,两者必须与其体系中的正见有所区别。(中略)
  在其后的注释中,将正见解为“有布施、有祭祀、有供牺(或咒说)、有善恶业之果报、有此世、有彼世、有母有父、更且此世有真人往至善处,自知证此世彼世”的认识,这显示当时流行在外道思想中的问题已经侵入佛教,是脱离原始佛教根本立场的解释。
  如果正见是这种无常、苦、无我乃至缘起的法的认识,从而是无明之灭,则自然的立场即被自觉、被止扬。但是,在缘起的逆观中,“若无明灭则行灭”的灭的法之被认识,以及此认识是其本身的无明之灭两者必须有所区别。若要无明之灭,这种认识必须被实现。不只是抽象性的知,而且必须是具体性的知(即体证)。“真的知是完成”,因此,正见若是真正的正见,必须包含成为完成者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可能性、实现之过程、实现之完成等三种型态中,能找到正见形成其自身的过程。被实现的正见与实现路程之出发点上的正见并非不同。但没有实现的正见,不是真正的正见。因此,正见既是开始也是终结。作为实现之道的正思乃至正定,在这种意义上,是正见本身的运作,也就是朝向灭的作用,是灭之道。
  [参考资料] 《长阿含》卷九〈众集经〉、卷十二〈清净经〉;《中阿含》卷四〈师子经〉、卷七〈分别圣谛经〉、卷十一〈频鞞娑逻王迎佛经〉、卷十二〈天使经〉;《杂阿含经》卷二十五;《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六;《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卷一四一;《杂阿毗昙心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六;《大智度论》卷二十二、卷三十四;《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六;《俱舍论光记》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