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死苦(梵maraṇa-duḥkha,巴maraṇa-dukkha,藏Ḥchi-baḥi sdug-bsṅal)


  指众生在经历死亡时所受之痛苦。四苦之一、八苦之一。《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云(大正1‧468a)︰
  “诸贤!死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命终无常死丧散灭,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是名为死。诸贤!死苦者,谓众生死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中略)说死苦者因此故说。”
  《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七云(大正17‧397c)︰“人死之时,受大苦恼,无法可喻,一切世人皆当有死,决定无疑。”《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云(大正27‧402b)︰“死能断灭可爱寿命,故名死苦。”
  又,《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一说死苦有五种相,其文云(大正30‧642b)︰“云何死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一)离别所爱盛财宝故,(二)离别所爱盛朋友故,(三)离别所爱盛眷属故,(四)离别所爱盛自身故,(五)于命终时备受种种极重忧苦故。”《俱舍论》卷十说死时有“断末摩”之苦,其文云(大正29‧56b)︰“渐命终者,临命终时多为断末摩苦受所逼,无有别物名为末摩。然于身中有异支节,触便致死,是谓末摩。若水、火、风随一增盛,如利刀刃触彼末摩,因此便生增上苦受,从斯不久遂致命终。”
  [参考资料] 《增一阿含经》卷十七;《修行本起经》卷下;《正法念处经》卷五十八;《大般涅槃经》卷十二;《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二;《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显扬圣教论》卷十五;《大乘义章》卷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