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死(梵maraṇa、jāti-vyativṛtta,巴maraṇa,藏shi-ba、Ḥchi-ba、tshe-ḥpho-pa)


  指有情的命终。音译为末剌諵。依《俱舍论》卷五所述,有情依命根而住于世,命根断绝即是死。命根是不相应行之一,以寿为其体,能持暖及识,令有情心身相续。故命根灭时,心身亦坏灭。
  关于命终时的心相,《显扬圣教论》卷十九云(大正31‧574a)︰“命终时有三种心,谓善心、不善心、无记心,此在分明心位。若至不分明位,定唯无记。又命终后或有中有,谓将生有色界者,或无中有,谓将生无色界者。”
  此谓命终至不分明位时,必住不苦不乐的异熟无记心,随即自“死有”移至“中有”,又自“中有”移至“生有”。小乘有部等说命终后,单由业力决定所趣往之处,但大乘则说阿赖耶识三世相续而无间断。
  关于死因,有下列诸说。如《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举出四种死︰(1)寿尽故死,(2)财尽故死,(3)寿尽及财尽故死,(4)非寿尽,亦非财尽故死。《大毗婆沙论》所说之此四项,谓之为“四种死”。此外,《瑜伽师地论》卷一举出三种原因(大正30‧281b)︰
  “云何死?谓由寿量极故而便致死。此复三种,谓寿尽故,福尽故,不避不平等故。当知亦是时、非时死。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无记心。云何寿尽故死,犹如有一随感寿量满尽故死,此名时死。云何福尽故死,犹如有一资具阙故死。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如世尊说,九因九缘未尽寿量而死。何等为九?谓食无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医药、不知于己若损若益、非时非量、行非梵行,此名非时死。”
  又如《大般涅槃经》卷十二云(大正12‧435a)︰“何等为死?死者舍所受身,舍所受身亦有二种︰(一)命尽死、(二)外缘死。命尽死者亦有三种︰一者命尽、非是福尽,二者福尽、非是命尽,三者福命俱尽。外缘死者复有三种︰一者非分自害死,二者横为他死,三者俱死。又有三种死︰(一)放逸死,(二)破戒死,(三)坏命根死。何等名为放逸死?若有诽谤大乘方等般若波罗蜜,是名放逸死。何等名为破戒死耶?毁犯去来现在诸佛所制禁戒,是名破戒死。何等名为坏命根死?舍五阴身是名坏命根死。”
  又,《胜鬘经》说死有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二种,所谓分段死,即六道众生随业力所感的肉身之死,亦即寿有分限,身有形段;所谓不思议变易死,即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菩萨等由无明住地之力而感的意生身,此意生身仍不免变易生灭。故称作不思议变易死。
  [参考资料] 《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七;《出曜经》卷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卷一五一;《成实论》卷七;《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五;《成唯识论》卷七;《成唯识论述记》卷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