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殊像寺


  (一)山西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其余之四禅处为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侯寺。)1986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始造于唐代,或说元代首建。曾毁于火,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再建。弘治二年(1489)铁林兴建文殊大殿。万历年间(1573~1620)重修。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重建。时,帝御书“瑞相天然”匾额。
  本寺坐北朝南,最前为天王殿,前置卧狮一对,后有藏经阁。院后正中为文殊大殿,两旁为钟楼、鼓楼、祖师堂、禅堂、方丈室。寺外左前方有般若泉。
  其中,文殊大殿又称文殊阁、文殊殿、殊像寺正殿,是山西五台山台怀区最大的殿堂,于明‧弘治二年建造之后,虽经万历年间及清‧康熙三十九年重修,但大木构架与殿内塑像大都仍是弘治原物。殿内主奉文殊菩萨。此像之高度,连狻猊座一起为九点八七公尺,是五台山众多文殊塑像中最高的一尊。两旁有四胁侍,沿墙有“五百罗汉过江”悬塑四层。扇面墙后之半空,有南海观音及善财童子之悬塑,西南角一隅有铁林塑像,佛龛背面塑药师、释迦、弥陀三佛。其余天王殿、祖师殿、藏经阁与钟鼓楼均属清代建筑。
  (二)承德外八庙中之汉式寺庙︰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翌年落成。系仿五台山殊像寺而建,占地二万三千平方公尺。现仅存山门、钟鼓楼、会乘殿以及殿后的假山。原按中轴线排列的天王殿、宝相阁、清凉楼及钟鼓楼等仅剩基址。
  会乘殿为全寺的主殿,位于全寺中心一座有三十五级台阶的高坛中央。该殿重檐歇山屋顶,屋顶下层用单翅单昂五踩斗栱,上层平面向里收缩,由下层的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减少到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使用单翅重昂七踩斗栱。屋顶采用黄琉璃瓦。殿内供有三尊杉木金漆塑像,高约五点六公尺,自东而西为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