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比丘(梵bhikṣu、bhikṣuka,巴bhikkhu,藏dge-sloṅ)
男子出家进入佛教教团,受具足戒且满二十岁以上的修行僧。原语bhikṣu(梵语)或bhikkhu(巴利语),是由梵语“求乞”的动词bhikṣ 转化而来的名词,意指托刍等;意译作乞士、除士等。在印度,一般称出家以后游历各地者为游行僧(梵parivrājaka,巴paribbājaka),或称沙门(梵śramaṇa,巴samaṇa)。
在印度,比丘或沙门的生活型态是︰须遵守一定的戒律,护持三衣一钵,乞食自活,住于阿兰若处,少欲知足,离诸世俗烦恼,精进修道,以期证得涅槃。《杂阿含经》卷四云(大正2‧27a)︰“所谓比丘者,非但以乞食,受持在家法。(中略)于功德过恶俱离,修正行,其心无所畏,是则名比丘。”而所谓戒律,依各部派所传而有数目上的不同,《四分律》戒本认为须受二百五十戒。
有关比丘的语义,《大智度论》卷三列有乞士、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及怖魔等五义,其文云(大正25‧79c)︰
“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中略)复次,比丘名破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复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着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
又,《维摩经略疏》卷一更出除馑之义,谓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
关于比丘的种类,《十诵律》卷一及《俱舍论》卷十五认为有四种,即︰
(1)名字(名想)比丘︰仅有其名,而行为不如其实者。
(2)自言(自称)比丘︰用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者,或指剃除须发,披着袈裟,自言我是比丘之贼住比丘。
(3)为乞(乞丐)比丘︰从他乞食故名,如婆罗门从他乞时,亦言我是比丘,是名为乞比丘。
(4)破烦恼(破惑)比丘︰能知见、断诸漏结缚烦恼、拔尽根本的比丘。
此外,《四分律》卷一举出名字、相似、自称、善来、乞求、着割截衣、破结使等七种比丘,《大宝积经》卷一一四列有阿兰若、乞食、畜粪扫衣、树下、冢间、露处等六种比丘。
国人常将比丘称为僧人或和尚。实则这三个词汇原意并不相同。“僧”是梵语saṅgha的音译,具云“僧伽”,指僧团而言,是对出家众(团体)的称呼。“和尚”是由梵语up-ādhyāya辗转讹译而来。原意指有德望的出家人,或对自己的师父的尊称,故又译为亲教师。与比丘一词,涵意不同。
[参考资料] 《长阿含经》卷十五〈究罗檀头经〉;《增一阿含经》卷三;《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九;《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四;《注维摩诘经》卷一;《玄应音义》卷三;《慧琳音义》卷八、卷二十七、卷五十七;平川彰《原始佛教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