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比哈(Bihār)


  印度地名。位于印度东部、恒河流域中部的一省。东接孟加拉,南邻奥利萨,西至乌塔尔,北迄尼泊尔。首邑为巴特那。有丰富煤田与水力发电之利,与奥利萨同为印度最发达的重工业区。
  自古以来,在此地所建立的王朝甚多。相传佛教兴起以前,恒河以北地方即有一毗提诃国(Videha)。西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摩揭陀国也在此地兴起,在西元前545年左右即位的频毗娑罗王时代,首都设在王舍城(今之Rājgīr)。此时,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筏驮摩那创耆那教。频毗娑罗王之后,阿阇世王继位,在华氏城(即今之巴特那)筑城。此王朝势力遍及Awadh地方,佛教及耆那教亦随之传布于北印度。
  西元前四世纪中期左右,难陀王朝取代摩揭陀国而起,但此一王朝于二十余年后为孔雀王朝的始祖旃陀罗笈多所灭。旃陀罗笈多以华氏城为首都,建立孔雀王朝,至第三代阿育王时,王朝势力鼎盛;而佛教亦于此时极为兴隆。但在阿育王殁后即随着衰微。
  西元四世纪初叶,笈多王朝兴起于摩揭陀故地。至五世纪初统一北印度大部分。在此王朝统治下,婆罗门教复兴发展,成为印度民间信仰的印度教。佛教也再度盛行。东晋‧法显于五世纪初的十年间即在此处修学。五世纪末笈多王朝衰微时,比哈为数个地方政权所分割,七世纪初,曷利沙伐弹那王(Harṣavardha-na)的势力曾及于此地。西元637年,唐‧玄奘留学于此地的那烂陀寺。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曾述及在此地建国的吠舍厘、弗栗恃、摩揭陀、伊烂拏钵伐多与瞻波等诸国。
  八、九世纪时,孟加拉的波罗王朝以比哈为版图,首都设在华氏城。但自1197年以后,回教势力进入比哈。1620年左右,欧洲势力开始入侵此地。在巴特那及其他地方设立英国、荷兰两东印度公司的商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765年获得Dīwani(租税征收权),孟加拉、奥利萨与比哈遂成为英国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