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毗沙门天(梵Vaiśravana,巴Vessavaṇa,藏Rnam-thos-kyi-bu)


  四大天王或十二天之一。音译又作毗舍罗婆拏、鞞室罗懑囊、薜室啰末拏、吠室啰末拏、吠室啰末那、毗舍罗门或鞞沙门。意译多闻、遍闻、普闻、种种闻或不好身。此外,俱吠啰(Kubera或Kuvera)、鸠鞞罗、拘鞞罗、金毗罗则为其别名,或称为拘毗罗毗沙门。此上诸名之中,以“毗沙门天”与“多闻天”最为常见。
  此天王为阎浮提北方的守护神,是一恒护如来道场而多闻佛法的良善天神;又因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名多闻天。此外,亦被一般佛教徒视为财神或福神。在印度、西域、中国与日本,此一天王都颇受崇拜。
  毗沙门天王住在须弥山北方,他拥有可畏、天敬、众归等三城。每城各纵横六十由旬,且有七重栏楯、罗网、行树等装饰,都由七宝所形成,庄严清净;众鸟和鸣,景色殊胜,几可比美佛国世界。此一天王有五位太子,名称分别是最胜、独健、那吒、常见、禅祇。此外还有二十八使者,为其天界所属。
  毗沙门天王曾经蒙佛付嘱,在未来世邪见王毁灭佛教时,必须出来护持佛法。而且,他与那吒太子都具有随军护法的愿力。相传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西蕃、康居等国来寇扰唐朝的边境。当时,唐玄宗请不空三藏祈求毗沙门天护持。不空三藏作法之后,果然感得天王神兵在西方边境的云雾间鼓角喧鸣地出现,终使蕃兵溃走。这是佛教史籍所载天王帮助唐朝击溃敌兵的故事。
  毗沙门天王的形相,通常都作披甲胄、着冠相,右手持宝棒,左手仰擎宝塔。所以世俗称他为“托塔天王”。他和那吒太子的故事,是封神榜等古典小说与戏曲的素材。毗沙门天
  ◎附︰两拨子编《毗沙门天王法汇》(摘录)
  佛教徒的保护神──毗沙门天王
  毗沙门天王就是四大天王中的多闻天。依佛典所载,他是天界诸神中对佛教徒最为热心护持的神祇之一。在四大天王里,他与佛教徒的关系最为密切。
  毗沙门天王不祇是密教增法法门中的重要本尊之一,并且是大小乘经典中所曾记载的护法神。《大集经》中即曾明确记载,护持阎浮提界的佛教地区,是过去、现在与未来诸佛所一致嘱咐毗沙门天王的重责大任。而且,对于《金光明经》与《法华经》等大乘经典的持诵者与奉行者,天王也都曾在佛前誓愿加以护持。此外,在小乘经典里,也曾记载天王护持修行者的故事。《贤愚经》载有他帮助一位女信徒优波斯那供养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的原委;《增一阿含经》中也有他帮助梵志修得阿罗汉果的典故。可见毗沙门天王是小乘、大乘与密教经典中所共同推举的护法神,并不是仅见于密教而未见于其他显教经典的神祇。
  西藏密教徒一向将毗沙门天王视为财神。实则天王之帮助佛教徒,其范围是广泛而不拘一事的。他不祇助人求财,同时也希望众生“利益安乐”、“远离诸厄难”、“能满诸胜愿”、“获得大智慧”、“乃至天眼通、寿命俱胝岁”……等。可见只视天王为财神,实在窄化了他的宗教功能,也弱视了他的大愿力与加持力。关于这一点,从《增一阿含经》《金光明经》与《毗沙门天王经》等相关记载中,都可以清楚地发觉。而唐玄宗时,毗沙门天王曾帮助安西地区守军击退入侵外侮一事,尤可见其神力并非“财神”二字所能拘宥。因此,与其视毗沙门天王为财神,不如视之为佛教徒的保护神来得恰当些。
  佛教徒想要得到天王的护持,最重要的原则,是要守住佛教徒的本份。诚恳地、老实地遵守佛陀的教诲。果能如此,即使没有祈求,那么天王及其部属也会暗中护佑的。这是我国佛教史上斑斑可考的事例,并不是我们的任意推测。
  当然,想要直接祈求天王法力的加被,自也有一定的方法。依佛典所载,下列方式是比较具体的︰
  (1)供奉毗沙门天王像,经常持诵《毗沙门天王经》。并依该经之指示去祈求。
  (2)供奉毗沙门天王像,经常持诵毗沙门天王心咒。咒文如次︰
  嗡 百夏哇那也 娑诃梵文读音为︰om Vaiśravanaya svaha
  持诵《金光明经》《大集经》(〈毗沙门天王品〉)与《法华经》等大乘经典,供奉毗沙门天王,且赞叹天王的菩萨行。
  密教徒可依东密或藏密规矩,祈求具德上师传授毗沙门天王法,或行毗沙门天王护摩法。
  (5)大寺院可增设四大天王殿,或毗沙门天王殿。规模较小的寺刹,如不能建筑天王殿,则可仅供奉天王像。
  (6)居士道场或一般佛教集会场所,也可以供奉毗沙门天王像,并尊奉为道场的护法神。
  毗沙门天王是正信佛法的保护神,因此,修毗沙门天王法或供奉天王像,与正信佛法正好相辅相成,并不抵触。佛教道场,以及平常有固定早晚课或恒修某一本尊的显密同修,都可以依上列各方式中择一兼奉毗沙门天王。尤其是在家佛子,要求消灾解厄、福祉增进,如能诚心祈求天王加被,当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毗沙门天之住处、业因及职司(摘录自《经律异相》卷一)
  四天王居须弥四埵,皆高四万二千由旬。东方天王,名提头赖吒,城号上贤。南方天王,名毗娄勒,城号善见。西方天王,名毗娄博叉,城号周罗。北方天王,名毗沙门。凡住三城。一号可畏,二名天敬,三名众归。
  四王身长皆半由旬。衣长一由旬,广半由旬,其重二分。天寿五百岁,少出多减,以人间五十岁为天一日一夜,亦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也。食净抟食,洗浴衣服为细滑食。男娶女嫁,身行阴阳,一同人间。
  以昔三业善,今生为天。自然化现在天膝上,形之大小如人间两岁。儿生未久便自知饥,七宝妙器盛百味食。若福多者饭色自白,若福中者饭色自青,若福少者饭色自赤。
  儿食消化,化后若渴,宝器甘露如食之色。饮不留停,如酥投火。身体长大便与天等入池沐浴,诣香树下枝条垂曲,取香涂身,衣庄严具。华鬘、宝器、果实、乐器,各有树出,遍往诣之,随意所取。入诸园林无数天女鼓乐弦歌,语笑相向。深生染着,视西忘东,当其戏乐忘其初生所念识知。承先世善得生天上,池沼清澄,华果荣茂。其城七重,皆广六千由旬。栏楯、罗网、宫墙、行树皆悉七重。
  毗沙门王,常有五大鬼神,一名那阇娄,二名檀陀罗,三名醯摩拔陀,四名提偈罗,五名修逸路摩,常随侍侧。半月三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四天王常以八日敕诸使者︰“汝等案行世间观察人民,孝父母敬沙门及婆罗门长老,受持斋戒布施者不?”
  使者奉教,具启善恶。闻恶不悦,言善则喜。十四日,四王常遣太子案行天下。十五日,四天躬自履历,然后诣善法殿,具启帝释。闻恶则忧,言善则乐。说偈叹受持斋戒人与我同行。
  (二)毗沙门城(摘录自《立世阿毗昙论》卷四)
  北由乾陀山有二顶,中间有国,名毗沙门。周围一千由旬,金城围绕,高一由旬。埤堄高半由旬。城门高二由旬。门楼一由旬半。十十由旬,有一一门。九十九门,复一小门,足一百门。
  是诸门者,众宝所成。摩尼妙宝之所庄严,譬如妙好氍毹,种种雕镂。是门又有四军防卫。外有七重宝栅、七重多罗树之所围绕。其林中间,有诸宝池。相去百弓,种种庄严。五种宝花及四宝船,池岸五种宝树乃至四宝堂殿,诸男女天之所住处。并如上说。
  其城外边,有三重宝堑。其一一堑,广二由旬,深一由旬半,形如壶口,下广上狭,天水盈满。并如上说。是堑间地,有诸婇女堂殿罗列。三重堑外,七宝树林之所围绕。皆如上说。
  是时,外林一切诸花开敷鲜荣。诸女天等奏诸音乐。时,诸天子从大城出,观听音乐。诸女天等从大城出,亦听音乐。以是因缘,受诸戏乐。
  城西南角,是毗沙门天王之所住处。周围二百五十由旬,金城围绕,高一由旬。埤堄高半由旬。城门高二由旬。门楼一由旬半。十十由旬,有一一门。二十四大门,复一小门,足二十五门。是诸门者,众宝所成。摩尼妙宝之所庄严,譬如妙好氍毹,种种雕镂。
  是门又有四军防卫。外有七重宝栅、七重宝多罗树林之所围绕。其林中间,有诸宝池,相去百弓,种种庄严。五种宝花及四宝船、池岸五种宝树、四宝堂殿,诸男女天之所住处。皆如上说。
  其城外有三重宝堑,其一一堑,广二由旬,深一由旬半,天水盈满。并如上说。是堑间地,有诸婇女堂殿罗列。三重堑外,七宝树林之所围绕。皆如上说。时,外林中一切诸花,开敷鲜荣。诸女天等奏诸音乐。时,诸天子从城中出,并诸女天并共观听。以是因缘,受诸戏乐。
  是大城内四边住处,衢巷市廛,并皆调直。是诸天城,或有住处四相应舍,或有重层尖屋,或有多层高楼,或有台观云耸,或有四周却敌,随其福德业。众宝所成。平正端直,是天城路。其数五十,四陌相通。行列分明,皆如基道。四门通达,东西相见。巷巷市廛,宝货盈满。(一)谷米市,(二)衣服市,(三)众香市,(四)饮食市,. 五花鬘市,(六)工巧市,(七)淫女市,处处并有市官。
  是诸市中,天子天女往来贸易,商量贵贱,求索增减,称量料数,具市廛法,虽作此事,以为戏乐。无取无与,无我所心,脱欲所须,便可提去。若业相应,随意而取。业不相应,便作是言︰此物奇贵,非我所须。
  当四衢道,象马车兵之所庄严,及诸天子止住此处,或为守护戏乐庄严。市中间路,一切琉璃,软滑可爱。众宝庄严亦如北地妙好氍毹、龙兽、花草。皆如上说。烧香散华,悬诸天衣,亦复如是。
  复于处处竖立幡幢。天大城内,如是等声恒无断绝。所谓象马车螺等声、波那婆声、鼓声、牟澄伽声、笳声、音乐声。又有声言,善来!善来!愿饮愿食,我今供养。
  是毗沙门大城,是天子住处。复有天洲、天郡、天县、天村,周匝遍布此大城中,毗沙门天王之所住处。王领所极,从由乾陀北至铁围边。一切夜叉神,是王所领。是毗沙门城最饶多佉陀尼蒲阇尼饮食,是故亦名阿罗珂漫陀。如是义者,佛世尊说。如是我闻。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四;《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佛本行集经》卷十二;《大般涅槃经》卷一〈序品〉;《法华经》卷七〈陀罗尼品〉;《大三摩惹经》;《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一〈四天王护法品〉;《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大日经疏》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