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毗湿奴天(梵Viṣṇu,巴Veṇhu、Veṇḍu、Veṇ-ṇu、Vennu,藏Khyab-Ḥjug)
印度教神祇。音译又作毗纽、毗搜纽、微瑟纽、毗瑟怒、毗瑟奴、尾瑟努、吠舍怒、吠卒怒、毗细、毗留、韦纽、韦糅、苇纽、违细等。意译为遍闻、遍胜、遍入、遍净或幻惑。此外,又名诃梨(Hari)。
毗湿奴天原为太阳神。据《梨俱吠陀》毗湿奴赞歌中所述,此天以三步跨越宇宙,其住所位于高天,有甘露泉涌出,诸神居住其中享乐云云。到《梵书》时代,此天成为至高无上之神。佛陀时代,此天为大神,如《杂阿含经》卷四十九所载,毗瘦纽(Veṇḍu)天子容色绝妙,身放诸光明,诣佛所叹美如来。《摩诃婆罗多》中则以梵天为创造神,湿婆为破坏神,毗湿奴为护持神。然则此三神实系一体三分,是唯一实在之显现。
《大智度论》卷十、《杂譬喻经》所载的毗湿奴,为梵天之母,是创造宇宙的最上神。其胸有轮相,四臂各持螺贝(śaṅkha)、轮状武器(cakra)、莲华(padma)、棍棒(gadā),身带弓、剑,胸腕饰宝石,驾乘金翅鸟(garuḍa)以广度众生。
关于毗湿奴化身的种类及次数,虽有各种的说法,但以猪、人狮、龟、侏儒、鱼、罗摩、斧罗摩、大黑天、佛陀、卡尔基(Kalkī)等十化身为最有名。此天并拥有真实者、不灭者、生命、医师、友、父、恩宠者、世界之药、圣中圣等名称,用以彰显其种种功德。《摩诃婆罗多》中甚至于列载其一千个名号。
日本学者荻原云来以为弥陀信仰与毗湿奴信仰有关。因为阿弥陀佛之梵语Amita,是由amṛta(甘露)转化而成,且其净土Suhāmatī(即sukhāvatī,极乐)是由具甘露之义的amṛtavatī转化而来,而甘露是由毗湿奴天国所涌出。因此,认为阿弥陀佛思想渊源于毗湿奴信仰。艾略特(Eliot)也指出毗湿奴十大化身中的大黑天信仰,与阿弥陀佛及胁侍观音之信仰相似,二者应是同一时代兴起的信仰。
又,西元三、四世纪左右,有一刹帝利种姓婆薮天(Vasudeva),唱导崇拜唯一神薄伽梵(Bhagavat)的信仰。其后,薄伽梵信徒将婆薮天加以神格化,将其视为那罗延,而与大黑天等皆为毗湿奴的化身。毗湿奴天的崇拜因而日益蓬勃。《玄应音义》卷二十二以毗湿奴为婆薮天之别名,或系渊源于此说。西元十一世纪后,毗湿奴派成为印度教中最有力的教派,其后,衍生出罗摩拏阇(Ramanuja)等多种教派,而普及于印度民间。
[参考资料]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九〈诸天药叉护神品〉;《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中;《大日经》卷一〈入漫荼罗具缘真言品〉;《大智度论》卷八;《中论》卷一;《百论》卷上〈舍罪福品〉;《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十之一;《外道哲学》;《印度哲学宗教史》;《印度哲学史》;中村元《ヒンドゥ一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