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毗湿奴派(梵Vaiṣṇava)


  印度教有力的分派之一,以毗湿奴神及其同体异名或化身为最高神而崇拜之。原来毗湿奴神仅是吠陀宗教诸多太阳神之一,不久与各地土著的种种最高神(及其神妃)混合,继与湿婆神同被视为印度教的最高神。毗湿奴最显著的特征是化身。由于恶神阿修罗横行于世,人间四处弥漫邪恶,毗湿奴遂以各式各样的神格出现在人间,使恢复正义。因此,毗湿奴有种种异名,一般认为有千名之多。
  后来,此派分成下列二派︰
  (1)薄伽梵(Bhāgavata)派︰因以薄伽梵(Bhagavad)为最高神且崇拜之,故而得名。此神古称婆舒提瓦(Vasudeva,婆薮天),后称大黑天或毗湿奴。此派成立过程相当复杂,大抵如下所述︰
  除了婆罗门教,大黑天也是北印度游牧民族耶达婆(Yadava)族所崇拜的英雄。后来大黑天崇拜混合卜利修尼族的巴斯提瓦崇拜,其后再与阿维拉(Avila)族所信奉的牧主(Gopala)宗教结合,而形成一强大的宗派。按佛教等非婆罗门的宗教兴盛后,抱持危机意识的正统婆罗门派,将吠陀太阳神与毗湿奴神视同一神,作为扩展婆罗门教势力的手段。由此,薄伽梵派乃形成婆罗门教有力的分派。
  此派强调毗湿奴化身之事迹,闻名于后世的是“十化身”之说︰毗湿奴曾在此世化现成鱼、龟、猪、人狮、侏儒、斧罗摩、罗摩、大黑天、佛陀、卡尔基(Kalkī)。其中,罗摩及其妃息妲(Sītā)、大黑天及其妃拉达(Radha),常是文学艺术所取材的对象,广受印度人民的热烈崇拜。此派之存在,因记载于西元前五、四世纪以后的文献中而被确认。将此派教义系统化的是,被编入《摩诃婆罗多》中的《薄伽梵歌》(Bhagavadgītā)。与此派关联颇深的文献有《摩诃婆罗多》的附篇《哈利往史》(Harivaṃśa),与《毗湿奴‧往世书》《薄伽梵‧往世书》等往世书。此派神学大多根据吠檀多派的哲学。由于神学分歧以致产生摩陀伐(Madhva)派、毗湿奴斯瓦明(Viṣṇusvāmin)派、宁巴尔卡(Nimbār-ka)派、伐拉巴(Vallabha)派、查坦尼亚(Caitanya)派等支派。
  (2)潘遮拉特拉派︰前述之薄伽梵派有浓厚的婆罗门教色彩,而此派则为怛特罗式的毗湿奴教。崇拜毗湿奴(此派视其为Nārāyana)及其神妃吉祥天(Lakṣmī)。此派之成立过程不明。其圣典(相传为一0八典)似乎始作于七世纪。其中《沙多巴达》《帕乌修卡拉》《夏雅基雅》等三书被尊为三宝;《阿希尔布多尼雅本集》《吉祥天‧怛特罗》二书为著名的圣典,书中记述祭祀仪式的详细作法。然而这些圣典所述的教义未必具足整合性。
  此派相应于薄伽梵派的化身说,而有巴斯提瓦、散卡夏那(或巴拉提婆,Baladeva)、布拉提悠姆那、阿㝹楼驮(Aniruddha)之四显现说。这些化身都是具有六种属性(睿智与五种力)的毗湿奴。此派在南印度塔米尔地方产生圣毗湿奴瓦(śrivaiṣṇava)派。此分派系以称为直觉知神派(ālvār)的神秘主义诗人的活动为基础而成立,即热切地吟诵那些洋溢着对神归依、信爱感情的宗教诗,并从一寺巡礼到另一寺。此分派曾出现一位著名的哲学家罗摩奴阇(Rāmānuja)。
  [参考资料] 宇井伯寿《印度哲学史》;Bhandarkar着‧岛岩等译《ヒンドゥ一教──ウィシェヌとシウァの宗教》;Max Weber《The Religion of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