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毗舍浮佛(梵Viśvabhū、Viśvabhuk,巴Ves-sabhū,藏Kun-skyobs)
过去七佛中的第三佛,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的佛。音译又作毗湿婆部、毗湿波浮、毗怒沙符、毗锁婆浮、毗舍罗婆、鞞恕婆附、毗摄浮、毗摄罗、毗舍符、毗舍毗、毗舍婆、必沙部、毗叶罗、毗叶婆、比叶婆、毗锁浮、随叶、毗舍、鞞舍。意译遍一切自在、一切自在、一切有、一切胜、一切生、种种变现、能变现、遍现、遍胜、广生、胜尊。依巴利《大史》所载,毗舍浮佛是以燃灯佛为首的二十四佛中的第二十一佛。
关于毗舍浮的语义,据《慧苑音义》卷上所述,毗舍浮正云毗湿婆部。“毗湿婆”,此云遍一切,“部”为自在。即遍一切处皆得自在之义。或译为一切有。又据《华严经探玄记》卷五所述,毗舍浮,此云一切胜,亦云遍现,谓于诸处皆现身之意。
关于毗舍浮佛的种姓及其弟子等事,依《长阿含》卷一〈大本经〉所载,过去三十一劫中,人寿六万岁时,此佛出现于世,种姓为刹帝利,姓拘利若(憍陈如),父名善灯,母名称戒,子名妙觉,城名无喻。于娑罗树下成道。初会说法度七万人,次会说法度六万人。其上首弟子有扶游、郁多摩二人,执事弟子为寂灭。又据《七佛经》所述,其父名苏□底,城名阿努□,侍者名乌波扇都。
此外,《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念七佛品〉曾述及观想此佛的情形,其文云(大正15‧693b)︰“毗舍世尊举身放光住行者前,其佛身长三十二由旬,圆光四十二由旬,通身光六十二由旬,身紫金色光明威相如前无异;见此佛已,复更增进诸陀罗尼三昧门,于未来世必定不疑生诸佛家。”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十五;《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出曜经》卷二;旧译《华严经》卷七〈佛升须弥顶品〉;《大般涅槃经》卷四十;《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七〈忏悔品〉;《佛名经》卷八;《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上、卷下;《孔雀王咒经》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