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永宁寺
(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今为废寺,仅存部分塔基。原系北魏献文帝皇兴元年(467)建于恒安(山西大同)的大寺;及孝文帝(471~499在位)迁都洛阳后,孝明帝之生母灵太后胡氏于熙平元年(516,一说延昌四年,或正光三年)移寺址于宫前阊阖门南东一里处,亦号永宁寺。
该寺规模宏大,有僧房及楼观千余间。其中,九层塔高九十余丈,上有金刹(相轮),复高十丈。正殿所供奉诸像,作工奇巧,冠绝当世。四周有围墙,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四门外植有槐树。时,外国进献的佛典及佛像皆置于寺中。
永熙年间(532~534),北魏灭亡之际,战乱频仍。其间,该寺九层塔第八级忽生大火,连烧三月,堂舍悉毁。相传菩提流支曾于此译述诸经论。
(二)位于黑龙江口特林地方︰明‧永乐九年(1411),成祖于该地设立奴儿干都司,招抚土著女真族。永乐十一年,敕令亦失哈于此建立永宁寺,作为观音堂。并刻“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撰述此寺之由来。宣德六年(1431),堂舍重建之际,又立“重建永宁寺记”碑。其后,寺史不详。清‧嘉庆十四年(1809),日人间宫林藏至黑龙江下游地方探险,曾发现此二碑;其后,苏俄学者柏米金(Permikin)、曹廷杰亦发现此二碑。相传二碑今藏于苏俄海参崴博物馆。其中,永乐十一年所立之碑,四面均有刻文,正面为汉文,背面为同一内容的女真文及蒙古文,两侧则为以汉、女真、蒙古、西藏四种文字所刻的“唵嘛呢叭□吽”六字大明咒。
[参考资料] (一)《洛阳伽蓝记》卷一;《魏书》卷十三、卷一一四;《续高僧传》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