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求不得苦(梵yad apīcchayā paryeṣamāṇo nalabhate tad api duḥkhaṃ,巴yam p’icchaṃ nalabhati tam pi dukkhaṃ,藏gaṅ Ḥdod-paḥtshal-gyis ma-rñed-pa deyaṅ sdug-bsṅal)
指众生在生命途径中,有所企求而终不能获得所导致的痛苦。八苦之一,又称“所求不得苦”或“欲不得苦”。
《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云(大正27‧402b)︰“求如意事不果遂时,引生众苦,故名求不得苦。”亦即生老病死等为忧戚法,欲不忧戚而不得;乐为可爱法,欲令常恒久住而不得,此即求而不能如意果遂时,即生起众苦。《大般涅槃经》卷十二亦云(大正12‧435b)︰“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悕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如是则名求不得苦。”《大乘义章》卷三(本)禀此二说而云(大正44‧513a)︰
“求不得苦,所求有二︰(一)因、(二)果。因中有二︰一者恶法求离不得,二者善法求欲不得。果中亦二︰一者苦事求离不得,二者乐事求欲不得。苦复有二︰(一)内、二外。三涂苦报求离不得,是名为内;刀坏苦求离不得,是名为外。乐事亦二︰(一) 内、(二)外。人天乐果,求欲不得,是名为内;资生眷属,求欲不得,是名为外。”
[参考资料] 《增一阿含经》卷十七;《四谛经》;《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卷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