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求法


  指为弥补法门的不足而入佛教隆盛之地学习佛法。印度自古盛行佛教,中印度摩揭陀国是佛陀游化之地,加上阿育王的外护,其附近一带长期以来即为佛教繁荣的中心。因此,由边地来此观礼圣迹、修学佛道的人四时不绝。如那烂陀精舍即因名德龙象的居住而驰名远近。又,北方的犍驮逻、迦湿弥罗,南方的师子国,虽依时代而有兴衰,但仍不失为佛教隆盛之地,亦为求法者所常趋赴之所。
  古代中国之为求法而西游者,始自三国时代魏‧甘露年间(256~259)前往于阗国的朱士行。东晋‧咸安年间(371~372),僧纯前往拘夷国(龟兹国)求戒本。隆安年间(397~401),法显、智严、宝云等十余人赴印度求取戒律。去时取道流沙、葱岭,费时六年始告抵达。停留印度六年,归途又费时三年。十余人中有二人横死于北印度,一人留在中印度华子城,其余在前往印度的路上就已分散,而经海路回国时只存法显一人。其艰难求法之情况,由此可窥。之后法勇(同伴二十五人)、法盛、道普、智猛等人也不畏艰险患难而往返印度。
  此外,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崇立寺惠生奉敕和宋云出使北印度。往返费七年,得梵本经论一七0部而归。此为奉敕求法的滥觞。唐初玄奘、义净相继入印度。玄奘入印之时,适值戒日王的盛世,中印度佛教亦极繁荣。因此,彼循陆路入印度,周游各地,历访名德,并求取甚多经论而返。至于义净,则与玄奘不同,他往返都由海路,所求佛书偏重律典。其后,在开元、天宝前后,有慧日、慧超、悟空等人,北宋初年有继业、行勤等人先后西行求法,皆为世人所知。
  在日本,为求法而欲入印度者亦非少数,但真正成行者只有空海的门人真如法亲王。真如在唐‧咸通三年(862)到明州,五年获得入竺的敕许,遂在翌年从广州出发。但不幸半途死于罗越国。此外,日僧之至中国、朝鲜求法,并在名德之下修学或请回经典的僧人亦为数不少。最著名者有下列诸家︰(1)平安朝初年,天台、真言两宗有八家入唐求法,将经典、仪轨及图像、灌顶具等请回日本。(2)奈良朝有道昭、玄昉入唐传法相宗。镰仓、室町两代,禅宗僧侣到宋请益、参究者亦为数甚多。
  ◎附︰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序〉
  观夫自古神州之地,轻生徇法之宾,显法师则创辟荒途,奘法师乃中开王路。其间或西越紫塞而孤征,或南渡沧溟以单逝,莫不咸思圣迹,罄五体而归礼,俱怀旋踵报四恩以流望。然而胜途多难,宝处弥长,苗秀盈十而盖多,结实罕一而全少。寔由茫茫象碛,长川吐赫日之光,浩浩鲸波,巨壑起滔天之浪。独步铁门之外,□万岭而投身,孤漂铜柱之前,跨千江而遣命(跋南国有千江口)。或亡□几日,辍饮数晨,可谓思虑销精神,忧劳排正色,致使去者数盈半百,留者仅有几人。设令得到西国者,以大唐无寺,飘寄栖然,为客遑遑,停托无所,遂使流离萍转,牢居一处,身既不安,道宁隆矣!呜呼实可嘉其美诚,冀传芳于来叶。
  [参考资料] 旧译《华严经》卷四十四〈入法界品〉;《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往五天竺国传》;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篇》;木宫泰彦着‧陈捷译《中日交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