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沉香树(梵agaru、aguru、kālāguru、kṛṣṇā-garu,巴agalu)


  香木的一种。因木心坚实,入水即沈,故有此称。音译阿伽嚧、阿伽楼、恶揭噜、阿竭流;意译不动,又名沉水香树、黑沉香树、蜜香树,乃香材中最上品。
  此树学名为Aquilaria agallocha,属瑞香科常绿乔木,材质甚重,呈青白色,味芳香。当腐朽或遭砍伐时,中心木质会渗出黑色树脂。此即所谓的“沉香”。盛产于印度、波斯、暹罗、柬埔寨、安南及中国广东南部、海南岛等地。种类繁多,其中以Alo-exylonagal-lochum为最佳。
  据《增广本草纲目》卷三十四“沉香”条载,此树所制之沉香因产地、色泽、形状等因素,而有等级之别,其名称亦有蜜香、番沈、舶沈、药沈、海南沈、上沉香等多种。此外,唐‧冯贵依《南部烟花记》及《本草纲目集解》所述,认为沈、鸡骨、黄熟、鸡舌、栈、青桂、马蹄诸香同出于一树。其中,木心与节坚 固,色黑,能沈于水者称沉香;半沈于水者为鸡骨香;树根为黄熟香;树干为栈香;细枝坚实未烂者为青桂香;根节轻而大者为马蹄香;花无香气,结实乃香者称鸡舌香。
  又,沉香之香气优于诸香,且可供药用,治疗风水肿毒。其价值甚高,古来即甚受重视。
  [参考资料] 《法苑珠林》卷三十六;《本草纲目》;中村元《佛教植物散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