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沙门不敬王者论


  一卷。东晋‧慧远(334~416)撰。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中。略称《不敬王者论》。本书系以佛教徒的立场论述沙门不拜帝王的理由。
  全书分为五篇。第一〈在家〉与第二〈出家〉二篇,论述佛教出家的本质,强调出家者生活必须超越世俗。第三篇〈求宗不顺化〉,论述追求究极之道者,必须否定世俗的生活。第四篇〈体极不兼应〉,论述体得究极之道者,不该顺应世俗。第五篇〈形尽神不灭〉,阐述人之形体终会灭尽,而精神永不绝灭,且将轮回不已。本书系根据印度佛教的观点,而主张在佛法之前,帝王与沙门平等。
  沙门拜不拜王者的问题起自东晋时代。即成帝咸康六年(340,一说四年),车骑将军庾冰主张沙门应拜王者,尚书令何充等人反对,此议遂止。安帝元兴二年(403),太尉桓玄再度提出令沙门礼敬王者之事,并征询中书令桓谦、王谧,以及庐山慧远的意见。慧远呈书回答(收在《弘明集》卷十二),遂使桓玄于篡帝位后,下诏准许道人不致礼敬。本书即是慧远依据答桓玄书所敷衍而成的。
  [参考资料] 《高僧传》卷六;《历代三宝纪》卷七;《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释氏六帖》卷八;《释氏稽古略》卷二;《支那儒道佛三教史论》;Richard H. Robinson着‧昙昕译《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注》(《谛观》{16});常盘大定《支那に于ける佛教と儒教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