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沙门果经


  一卷。阿含部经典之一。相当于南传巴利《长部》第二经。译本有三︰
  (1)《长阿含经》第二十七经,后秦‧弘始年间,由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同译出,收在《大正藏》第一册。
  (2)《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九第七经,东晋‧僧伽提婆译,收在《大正藏》第二册。
  (3)《寂志果经》,东晋‧竺昙无兰译,收在《大正藏》第一册。
  本经是以业报问题为中心,藉阿阇世王的发问,介绍释尊之时王舍城的思想家及各大沙门教团的领导者(即六师外道)的思想,且详述佛陀的看法──沙门之现世果报及戒定慧三学。
  经题“沙门果”的意思是指出家成为沙门后,所能获得的功德及果报,因此亦可视为说明出家的功德,劝导众生相信业报,劝勉修行上进的佛教原始文献。
  所谓六师外道,即在佛陀时代反婆罗门主义所起之思想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六位思想家。此六师即(1)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Kesakambalin)、(2)婆浮陀‧伽旃那(Pakudha Kaccāyana)、(3)不兰迦叶(Pūra-ṇa Kassapa)、(4)末伽梨‧瞿舍利(Mak-khali Gosāla)、(5)散若夷‧毗罗梨子(Sañ-jaya Belatthiputta)、(6)尼乾子‧若提子(Nigantha Nāthaputta)。
  藉由六师的教说,以显示佛教教义的优越性及合理性,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经由本书可知当时佛教已完成特有的戒、定、慧三学,且以之为基础而展开颇进步的思想体系。总之,本书是研究六师外道及原始佛教思想背景的重要资料。
  ◎附︰霍韬晦《沙门果经》解题(摘录自《佛学》上册)
  《沙门果经》是了解原始佛教思想背景的重要资料。原始佛教兴起时,印度思想界正进入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作为印度正统的婆罗门教已经解体,许多人不再相信婆罗门教所宣扬的祭祀观念,亦不相信业报,认为当世人间的努力跟将来的幸福或解脱,并没有必然的关联,于是产生了许多俗世的享乐主义的思想。他们之中,有的怀疑道德的价值;有的相信命运;有的认为人死如灯灭,根本没有来世;有的甚至认为一切思想都是不可靠的,变成怀疑论者。这些人的言论,在《沙门果经》中都有记载。
  但是,当时仍有相信业报的人,坚持人生的价值与将来的果报是由人的努力达致的。他们除了实践道德行为之外,更从事苦行,认为愈是严格控制自己,就愈能解除业的束缚。社会上就把这些人称为“沙门”(Pāli,Samaṇa;Skt.,śramaṇa),即是“努力者”的意思。沙门抛家弃产,修道求知,目的不是折磨自己,而是找寻真理。他们的行动和表现,成为婆罗门以外修行者的理想形象。后来,这些沙门逐渐结聚为团体,一起修行说教,造成一种新风气。佛教和耆那教就是其中的代表。
  但是,反对业报的人,他们亦聚徒讲学,替自己的行为辩护。在姿态上他们亦是出家人,所以亦称为沙门。他们每人都有一套理论,结果使得在佛住世的时代,印度思想界十分混乱,新旧之间,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沙门果经》把这种情形反映了出来︰经文以业报的问题为中心,藉阿阇世王的发问,首先介绍了当时住在王舍城的思想家和各大沙门团的领导者──也就是所谓“六师外道”──的思想,通过他们的答话,来比较出佛教教义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同时亦可以看出原始佛教在各大思想家中所标举的独特方向。
  经题“沙门果”的意思是指出家成为沙门后,所能获得的功德和果报,因此亦可以看作是一篇说明出家的功德,劝导众生相信业报,不可放弃修行上进的佛教原始文献。
  《沙门果经》除本译外,尚有两个译本︰(1)东晋‧竺昙无兰译,题作《寂志果经》;(2)即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的《增一阿含经》〈马血天子品〉中的第七经。在个别问题上,此二译可补本译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