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法会


  为供佛施僧及讲说佛法而举行的集会。又称佛会、佛事,日本佛教界又称之为法要。
  印度古来即盛行法会,其种类颇多。《长阿含》卷十七〈沙门果经〉(大正1‧108b)︰“于恒水北岸为大施会,施一切众。”《维摩经》卷上〈菩萨品〉(大正14‧543c)︰“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其中所说之大施会,即不分僧俗、男女、贵贱、上下,无遮平等的“无遮大会”。以及《十诵律》卷五所载的般阇婆瑟会、娑婆婆瑟会、二月会、入舍会,《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所说的佛生日大会、菩提大会、转法轮会、罗睺罗大会、阿难大会。
  其中,般阇婆瑟会即五年大会,《有部尼陀那》卷五称为五岁大会,乃为纪念佛陀五岁时剪除顶髻的集会。但是《大唐西域记》卷五〈羯若鞠阇国〉条谓,五岁大会为五年一设的无遮大会;《玄应音义》卷十七译般遮于瑟为五年一大会,意指每五年举办一次。
  娑婆婆瑟会又称六年会或六岁会,即为纪念佛陀六岁时顶髻再立的集会。二月会也称顶髻会,指一般人民剪去顶髻的节会。入舍会另称盛年会,是一般人民庆祝迁入新居的集会。佛生日大会即浴佛节,为纪念佛诞的集会。菩提大会即成道会,是庆祝佛陀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等正觉的集会。转法轮大会,即纪念佛陀成道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之会。
  罗睺罗大会及阿难大会,指于罗睺罗、阿难之塔所行的法会。据《高僧法显传》〈摩头罗国〉条载,在印度,从舍利弗、罗睺罗、目连、阿难、文殊、观音,乃至经律论三藏及般若波罗蜜等,均设有诸种供养法会。又云(大正51‧859b)︰“众僧受岁竟,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各将种种衣物沙门所须,以用布施众僧,僧受,亦自各各布施。佛泥洹已来,圣众所行,威仪法则,相承不绝。”
  又,《阿育王传》卷二载,阿育王尝布施金银供养佛生处塔、般涅槃塔。
  在中国方面,依《历代三宝纪》卷四载,后汉灵帝曾于光和三年(180)在洛阳佛塔寺斋僧,并下令悬缯、烧香、散华、燃灯。《高僧传》卷九〈竺佛图澄传〉载,后赵‧石勒每年必于四月八日,亲诣佛寺浴佛。《魏书》〈释老志〉卷二十载,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476)八月,永宁寺设太法供度良家男女百余人。太和元年(477)二月,帝幸永宁寺设斋,并赦死囚。三月又设会,命中秘二省与佛徒讨论佛义。《南史》〈梁纪〉载,中大通元年(529)二月,武帝于同泰寺设救苦斋;十月又建四部无遮大会,僧俗五万余人集会。依《广弘明集》卷十九所载〈御讲般若经序〉中载,中大通五年二月帝于同泰寺无遮大会自讲“金字般若经”,与会者多达三十余万人。《续高僧传》卷五〈法云传〉载,梁‧普通六年(525)法云于同泰寺自设千僧会。《洛阳伽蓝记》卷二〈平等寺〉之条载,北魏‧永熙二年(533)二月五层塔落成,帝亲率百官作万僧会。其他如《佛祖统纪》等所载的有︰水陆会、放生会、华严会、盂兰盆会、头陀会、狮子会、龙华会等。
  另据《敕修百丈清规》及《幻住清规》等之记载,禅家以修祝圣会、佛降诞会、成道会、涅槃会、国忌、祈祷会(祈晴、祈雨、祈雪、道蝗、日蚀、月蚀)、楞严会、青苗会、盂兰盆会、观音菩萨生日会、达磨忌、百丈忌、开山历代祖忌、嗣法师忌等诸会为年例。
  日本斋会最早于敏达天皇十三年举行,苏我马子经营佛殿安置弥勒石像,迎请善信等三尼设斋。推古天皇十四年(606)四月,元兴寺安奉丈六佛像并设斋,命诸寺于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设斋;舒明天皇十二年五月于厩阪宫设斋。不久又在禁中修御斋会、仁王会、季御读经等。
  平安时代以宫中御斋会、兴福寺维摩会、药师寺最胜会为“南京三会”,法胜寺大乘会、圆宗寺法华会及最胜会为“北京三会”。依源为宪《三宝绘词》卷下载,当时诸山所举行的年中行事为︰正月的修正月(修正会)、御斋会、比睿忏法、温室、布萨,二月的修二月、西院阿难悔过、山阶寺涅槃会,三月的志贺传法会、药师寺最胜会、高雄法华会、法华寺华严会、比睿阪本劝学会、药师寺万灯会,四月的比睿舍利会、大安寺大般若会、灌佛、比睿受戒,五月的长谷菩萨戒,六月的东大寺千花会,七月的文殊会、盂兰盆会,八月的比睿不断念佛、八幡放生会,九月的比睿灌顶,十月的山阶寺维摩会,十一月的熊野八讲会、比睿霜月会,十二月的佛名会等。
  其中,大般若会系印度以来传承的风习,为供养《般若经》的法会,会中安奉《般若经》与般若十六善神图。华严会又称知识供,为供养《华严经》的法会,会中悬挂五十五所善知识图像。又,《云图抄》《年中行事秘抄》《小野宫年中行事》等书,对年中法会及其沿革也有所记述。
  此外,南都另有唯识会、俱舍会等供养各论的法会。其他如为佛像开光之开眼供养;佛殿落成时所修的入佛供养或庆赞会;为追善先亡所营建的佛事,称常乐会或追善会。以及彼岸会、十夜会、临正会、千部会、万部会、大藏会等,种类颇多。
  法会之仪式虽广略不定,但一般进行的方式为庄严道场,于佛前备香、华、灯明、音乐等,并行表白、愿文、讽诵等事。又,具备导师、读师、咒愿、礼师、呗师、散华、堂达等七众之法会,称为七僧法会;具备梵呗、散华、梵音、锡杖诸僧者,称四个法要。
  [参考资料] 《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四、卷三十三、卷四十;《广弘明集》卷二十四、卷二十八;《荆楚岁时记》;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菅沼晃(等)编《佛教文化事典》〈法会と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