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法华经论(梵Saddharma puṇdarīka-ś astra、Saddharma-puṇdarīka-upadeśa)


  二卷。印度大乘佛教论师婆薮槃豆(世亲)着,后魏‧菩提留支与昙林等合译。又称《妙法莲华经论》《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或《法华论》。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乃《法华经》之注释书。
  书中初置五言四句三行半的〈归敬颂〉,次释经文。
  (1)首将〈序品〉粗判为序分成就、众成就、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等七种功德成就,继设细科解释之。又说本经另有《无量义经》《最胜修多罗》《大方广经》《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一切诸佛秘密法》《一切诸佛之藏》《一切诸佛秘密处》《能生一切诸佛经》《一切诸佛之道场》《一切诸佛所转法轮》《一切诸佛坚固舍利》《一切诸佛大巧方便经》《说一乘经》《第一义住》《妙法莲华经》《最上法门》等十七种经名。
  (2)在释〈方便品〉中,将该品大科为说妙法功德具足、说如来法师功德成就、依示现三种义说、依示现四种事说、如来说法为断四种疑心等五分示现,复立细节详释之。
  (3)将〈譬喻品〉以下诸品总括为七种譬喻、三种平等、六种授记、十种无上义而略解之。
  其中,七种譬喻指︰{1}〈譬喻品〉中的火宅喻,{2}〈信解品〉中的穷子喻,{3}〈药草喻品〉中的云雨喻,{4}〈化城喻品〉中的化城喻,{5}〈五百弟子授记品〉中的系宝珠喻,{6}〈安乐行品〉中的轮王解自髻中夜与之喻,{7}〈如来寿量品〉中的医师喻。三种平等指︰〈授记品〉等所说的乘平等,以及〈见宝塔品〉中所说的世间涅槃平等与自他法身平等。六种授记指佛之五种授记︰{1}名号不同(〈譬喻品〉、〈授记品〉)、{2}同一名(〈五百弟子授记品〉)、{3}非众知识(〈学无学人记品〉)、{4}如来无怨恶(〈见宝塔品〉)、{5}比丘尼、诸天女(〈劝持品〉),与〈常不轻品〉中的菩萨授记。
  十种无上义即︰{1}种子(〈药草喻品〉)、{2}行(〈化城喻品〉)、{3}增长力(〈化城喻品〉?)、{4}令解(〈五百弟子授记品〉)、{5}清净国土(〈见宝塔品〉)、{6}说(〈安乐行品〉)、{7}教化众生(〈从地踊出品〉)、{8}成大菩提(〈如来寿量品〉)、{9}涅槃(同上)及胜妙力等十无上义。此中,第十胜妙力又分为法力、持力、修行力等三力。法力更开为证、信、供养(〈分别功德品〉)、闻法(〈随喜功德品〉)、读诵持说(〈法师功德品〉)五门。持力开为〈法师品〉、〈安乐行品〉、〈劝持品〉三法门。修行力开为说(〈如来神力品〉)、行苦行(〈药王菩萨品〉、〈妙音菩萨品〉)、护众生诸难(〈观世音菩萨品〉、〈陀罗尼品〉)、功德胜(〈妙庄严王品〉)、护法(〈普贤菩萨品〉及〈后品〉)五门。
  本论所依用之《法华经》,类似现存之尼泊尔梵本。与罗什所译本不符合处甚多。关于其传译,慧影《大智度论疏》卷二十四云(卍续87‧526上)︰“法华论留支三藏,以景明二年欲翻,为有小小国不宁事,故不得译,但出要意一卷。”《法经录》卷五〈众论一译〉条下亦记云(大正55‧141a)︰“法华经论一卷,后魏世菩提留支译。”唯举出留支一译。《历代三宝纪》卷九〈勒那摩提〉条下亦别举《法华经论》一卷,并谓其乃正始五年于洛阳殿内译出,侍中崔光华受。《开元释教录》卷十二则以勒那摩提译为第一译,菩提留支译为拾遗编入第二译。同书卷六〈勒那摩提译经〉条下亦云(大正55‧540b)︰
  “当翻经日,于洛阳内殿,菩提留支传本,勒那、扇多参助。其后三德乃徇流言,各传师习,不相访问。帝以弘法之盛,略叙曲烦,勒三处各翻,讫乃参校,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时兼异缀。后人合之,共成通部,见宝唱等录(所以法华、宝积、宝性等论,各有两本耳)。”
  现藏中,亦别有《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一卷,署为元魏中天竺三藏勒那摩提共僧朗等合译。两本相比,译语全同,唯后本无归敬颂。此外又有章段前后、字句差异及具阙等不同。盖译语全同,或为后人会合之故。又,《开元释教录》卷六引文既云勒三处各翻,则不可以摩提为初译,留支为第二译。《大智度论疏》谓留支所译乃于景明二年(501),然按史实所载,当时留支尚未至中国,故此说恐非事实。此外,近世所发现敦煌出土本中,有近似高丽藏本勒那摩提译之论本,收于《鸣沙余韵》。本论之注疏有《疏》三卷(隋‧吉藏)、《述记》二卷(唐‧义寂、义一)、《科文》一卷(日本‧最澄)、《记》十卷(日本‧圆珍)等。
  [参考资料] 《彦琮录》卷一;《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八;横超慧日编著《法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