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法师(梵dharma-bhānaka,巴dhamma-kathika)
指常修梵行通晓佛法,且能引导、教化众生修行的人。《法华文句》卷八(大正34‧108b)︰“法者,轨则也;师者,训匠也。(中略)皆以妙法为师,师于妙法自行成就,故言法师。”《释氏要览》卷上引述《杂阿含经》(大正54‧260b)︰“何名法师?佛言︰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名法师。”
据《十住毗婆沙论》所说,法师应行四法。(1)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2)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之相。(3)得禅定智,于诸经法随顺无诤。(4)不增不损,如所说行。澄观《华严经大疏钞》卷三十八则列举法师须具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忍力等十德。
法师之种类,依《法华经》卷四〈法师品〉载,可分为受持、读经、诵经、解说、书写等五种;此称为五种法师(参阅附录)。另依《辩中边论》卷下所述,法师可分为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说、诵、思修等十种。
◎附︰〈五种法师〉(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五种法师,指五种弘通经法的法师。乃依《法华经》卷四〈法师品〉所云(大正9‧30c)︰“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而来的。即(1)受持法师︰信受忆持如来言教而不忘者。(2)读经法师︰正心端坐,眼观经文,口宣句读者。(3)诵经法师︰习读已熟,不须对文自然而诵者。(4)解说法师︰能分明解释圣教之义而训授人者。(5)书写法师︰能书写广传经文而流通大法者。《法华文句》卷八(上)云(大正34‧108b)︰“法者,轨则也,师者,训匠也。法虽可轨,体不自弘。通之在人,五种通经皆得称师。举法成其自行,皆以妙法为师。师于妙法自行成就,故言法师。又五种人能以妙法训匠于他。”
又,根据梵本《法华经》〈法师品〉所载,则有受持、说话、解说、亲近、书写、记忆、睹见等七种。另外,北魏‧正始五年(508)敦煌出土的《法华义记》中,将此五种法师加上供养,而成六种法师。窥基于《法华经玄赞》卷八(末),也加供养而说正行六种法师。
[参考资料] 《佛藏经》卷中〈往古品〉;《大般涅槃经》卷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十地经论》卷十一;《大法炬陀罗尼经》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