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法朗(507~581)
南朝三论宗僧。世称“兴皇法朗”。徐州沛郡(江苏省沛县)人,俗姓周。少习军旅,早经行阵,俭约治身,宠辱无能移其志。一日俄而有感,遂发出尘之志。梁‧大通二年(528)剃染于青州。寻游学扬都,就大明寺宝志受诸禅法,兼听该寺彖律师讲律本文。又从南涧寺仙师受《成实论》、从竹涧寺靖公受《毗昙》,声誉渐振京畿。后又至摄山止观寺,从僧诠听受四论(《智度》《中》《百》《十二门》)及《华严》《大品》等经,此后专弘龙树宗风。与慧勇、慧布、慧辩共称为僧诠门下四哲。
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奉敕住扬都兴皇寺。其后二十余年,讲四论及《华严》《大品》等各二十余遍,发挥往哲所未谈之秘奥,疏通后进所损略之难义,列听者常上千人。所获布施金银,皆充造经像、修治寺塔、济给穷厄。太建十三年示寂,世寿七十五。门下众多,知名者有吉藏、罗云、法安、慧哲、法澄、道庄、智炬、慧觉等人。
◎附︰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八章(摘录)
法朗教人宗旨,散见吉藏著述中。其《胜鬘经宝窟》中有曰︰“家师朗和上,每登高座,诲彼门人。言以不住为端,心以无得为主。故深经高匠,启悟群生。令心无所著,三世诸佛,敷经演论。常云皆令众生心无所著。所以然者,以着是累根,众苦之本。以执着故,起决定分别。定分别故,则生烦恼。烦恼因缘,即便起业。业因缘故,则受生老病死之苦。有所得人,未学佛法,从无始来,任运于法,而起着心。今闻佛法,更复起着。是为着上而复生着。着心坚固,苦根转深,无由解脱。欲令弘经利人及行道自行,勿起着心。”
《中观论疏》卷五申明朗师对八不(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之解释︰
“师云︰标此八不,摄一切大小内外有所得人。心之所行,口之所说,皆堕在八事中。今破此八事,即破此一切大小内外有所得人。故明八不。所以然者,一切有所得人生心动念,即是生。欲灭烦恼,即是灭。谓己身无常,为断。有常住可求,为常。真谛无相,为一。世谛万像不同,为异。从无明流来,为来。返本退原出去,为出。裁起一念,心即具此八种颠倒。今一一历心观此无从,令一切有所得心,毕竟清净。故云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出也。师常多作此意,所以然者,为三论未出之前,若毗昙成实有所得,大乘及禅律师行道苦节如此之人,皆是有所得。生灭断常,障中道正观。既障中道正观,亦障假名因缘,无方大用。故一向破洗,令毕竟无遗,即悟实相。既悟实相之体,即解假名因缘无方大用也。”
朗在兴皇,听者常千。门人来自远方,复散往四处弘化。朗公曾语弟子真观曰︰“吾大乘经论,略已宏通。而燕赵齐秦,引领翘足。专学虽多,兼该者寡。”可见朗已有行化北方之意。及隋统一宇内,其徒分布天下。今所知之名僧亦不少。可见当陈至唐初,三论因兴皇诸师之弘化,其势力方大也。
[参考资料] 《续高僧传》卷七;《释氏六帖》卷十;《中论序疏》;《胜鬘宝窟》卷上(本);《大乘四论玄义》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