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法界(梵dharma-dhātu,巴dhamma-dhātu,藏chos-kyi khams)


  指意识所缘的一切境界。十八界之一。法界的“法”,原有轨持之意。即一切事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繁,且能让人理解其究为何物。“界”,有种族、分齐之意,即分门别类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在小乘七十五法中,此法界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但在大乘百法中,摄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不相应行、六无为及法处所摄色等八十二法。另一说谓法界总摄一切法。十八界中除去其中之“法界”外,其余之十七界亦称法界。
  关于此法界,有多种不同说法。兹略述如下︰
  (1)大乘佛教谓法界意味诸法之根源。即全宇宙的存在,其根源可以法界表示,而其根源不外是真理本身,因此法界与真如同义。
  (2)华严宗用法界来表示现象与本体之相即。即就现象与本体而言,法界可分为四种︰{1}事法界,指万有诸法,一一事相有差别,有分齐。{2}理法界,指诸法同一理性,平等一如,无有差别。{3}理事无碍法界,谓理由事显,事中含理,相即相入,法尔圆融无碍。{4}事事无碍法界,指一切事法,各有分齐,各守自性,事事相望,多缘互应,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
  (3)天台宗约四圣六凡,而说十法界。即{1}地狱法界,指犯上品五逆十恶,受寒热叫唤苦的最下境界。{2}畜生法界,犯中品五逆十恶,受“吞啖杀戮苦”的境界。{3}鬼法界,犯下品五逆十恶,受饥渴苦的境界。{4}阿修罗法界,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的境界。{5}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乐的境界。{6}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及禅定,生于天界,受静妙乐的境界。{7}声闻法界,为入涅槃,依佛声教修四谛观法的境界。{8}缘觉法界,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的境界。{9}菩萨法界,为得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的境界。{10}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法界。天台宗以为法界包含世界与法性二义,从而主张十界互具。
  (4)密教以六大为法界之体性,认为万法宛然悉具,称为多法界,然而差别之万法由理平等之立场而言,乃归于一,遂立一多法界说。
  ◎附︰吕澄〈法界释义〉(摘录自《吕澄佛学论著选集》卷一)
  (前略)奘师在印听讲《瑜伽论》三遍,及其返也,开首译之,可见其精神所在。但由此论以知奘师学之所得,仍属困难。今观其译毕《瑜伽论》后即译《佛地经论》(回国后四年译),乃知其学心得之所在矣。是论释义主要皆为戒贤之作(民十四年对勘番译得知)。亲光(亲光即明友。光即明,亲即友也,亦如清辩之为分别明也)稍有补充,亲光即波颇三藏,故知波颇实得戒贤学之真传。《庄严经论》四智三身之说,勘之梵本文字不具,但亲光之《佛地经论》有之,可知此出波颇之意也。此中曲折直至最近数年始得究明,宗奘师之学者,应先知此而于《佛地经论》不可不三置意也。
  次谈义理。此经以“佛地”为名,顾名思义可知其内容要点所讲为佛之境界,即以“五法”释此境界。“五法”谓“法界”与“四智”,初之“长行”,“五法”并举,而结颂独提“法界”,可知“法界”之重要。奘师所学既在此经,亦可知其学根本亦在“法界”也,《经》谈“法界”有虚空十喻,意就三方面说︰
  (1)佛以法界为体性,法界即涅槃界,是即以涅槃为体性,乃明佛之所以为佛也。小乘亦具此义(即以涅槃为体性),或谓以菩提为体性也(分别论者)。
  (2)法界遍于有情心相续中,为有情所同具,即所谓一切有情皆有佛性(如来藏),意明佛与有情皆据法界,即所依等同也。
  (3)法界由共相(二空)所显(平等相为共相),法界本身非共相而为共相之所显也。
  合此三义以观法界,可知法界者即无差别遍一切有情心而为共相之所显者也。在众生边说即心法性(如来藏)而已;在如来边说即圆满证得此法性心而已。是故第一义明佛之圆满证得;第二义明心与心性非一非异,而为生佛之所同依;第三义明法界由共相显,即示入道之门也。云何入道?谓由观共相而显法界也。
  奘师译此经论用字特多,如以法界为理、为真(真如)、为实(实体)、为性(实性)。是等用字,于后来中国思想上发生影响极大,贤首一宗理事之说,即从此出,宋明理学于此亦不无关系。然有真实了解以运用此诸字者,惟奘师本人而已。奘师之以法界为理者,此理非共相而为自相(实相)。故可以加真字(即真理)、实字(即实体之理),无有歧义。盖理谓一切法如,事即一切法,实则理事所指同一,如人有名有号。从佛方见法为理;从有情观之即为事(理事平等平等)。有情之上希于佛,须从事上见理(即事之理相),而入佛道。佛之教化众生,须从理上见事(设施事相),而有种种言教安立。如是理事,皆指一法,而意味不同也。此奘师采用理字真义之所在,故知法界实义,必须研究《佛地经论》,始可得其真也。
  [参考资料] 旧译《华严经》卷一、卷三;《大般若经》卷五六七〈法界品〉;《俱舍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成唯识论》卷十;《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辩中边论》卷上;《大乘起信论》;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