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法相辞典


  民国朱芾煌编。又名《瑜伽法相辞典》,台湾版名为《法相大辞典》。全书二百六十余万言,为玄奘所译佛典中,以论典为主的佛教用语辞典。书中对于各用语之解释,全用玄奘译佛典中之旧有文句,而未含任何私人解释。故此辞典亦可谓为玄奘所译佛教论典之佛学辞汇索引。此等“以古书解释古代辞汇”之方式,优点在于可避免今人由臆测所形成的误解,缺点则为古语往往晦涩难解,玄奘译笔尤甚。故读者如以一般性辞典之角度使用此书,则常易致失望。盖原本难解之辞汇,又新增难解之古代解说,自是不易达到预期之“索解”效果。然如以“索引”角度视之,则对于研究小乘说一切有部、大乘瑜伽行派,以及玄奘译籍之学者而言,使用此一辞典,可以在搜辑材料方面省却不少力气。
  作者朱芾煌,四川江津人。生卒年不详。久居北京。三时学会成立(1927)后,师事韩净净,专究唯识学。其他事迹不详。
  ◎附︰朱芾煌〈法相辞典自序〉
  佛学辞典之属,世间编者众矣;奚为不惮烦劳,复有《法相辞典》之集耶?曰︰辞典之集,为便释经。彼于释经,为用盖鲜。故须更作。彼诸辞典,何故不可据以释经耶?曰︰彼有十失,是故不可据以释经。何等为十?曰︰彼诸辞典,泛载俗名者多;唯取法名者少。其失一。于法名中,随自意解者多;依圣教释者少。其失二。所依教中,中土师说者多;佛菩萨说者少。其失三。佛菩萨说中,依不了义经者多;依了义经者少。其失四。依了义经中,译文讹误者多;译文正确者少。其失五。译文正确中,选材芜杂者多;选材精慎者少。其失六。选材精慎中,唯举一义者多;兼具众义者少。其失七。兼具众义中,略释概要者多;详陈本末者少。其失八。详陈本末中,大小无分者多;大小可别者少。其失九。大小可别中,出处不明,难可查对者多;详志卷页,易可查对者少。其失十。
  诸佛菩萨所说经论,最极甚深。若大乘经;则不可以声闻义释。若小乘经;亦不可以菩萨义释。况可随自意解,或以讹误之译,为作证明。虽以菩萨乘义,释大乘经;然或一义多名,或复一名多义;若非贯通前后,随应别释则当于此者,未必即当于彼。又况兼具十失,而可资以释经耶。我今为欲上契诸佛之微言,下开来哲之觉路;集斯辞典,用研法相;正非得已。此固不为名利恭敬,亦非欲较门户是非也。曰︰彼具十失,则固不可据以释经;子以何道免斯十失,独谓《法相辞典》可为释经之据?曰︰昔我先师玄奘三藏,以华夏之耆英,值典型之未泯;忘躯殉法,远学五天;精习穷探,历时廿岁。言旋旧邦,殚精译事。所翻经论大小共合七十余种,遗书一千二百余卷。其中阿毗达磨一分,允为释经无上资材。
  今于彼所译菩萨乘经论中,若《解深密经》,若《缘起初胜法门经》,若《瑜伽师地论》,若《显扬圣教论》,若《辩中边论》,若《摄大乘论》,及彼论世亲释,无性释,若《佛地经论》,若《成唯识论》,若《二十唯识论》,若《成业论》,若《集论》及《杂集论》,若《五蕴论》及《广五蕴论》,若《因明正理门论》及《因明入正理论》,若《瑜伽释》等;声闻乘经论中,若《大毗婆沙论》,若《俱舍论》,若《法蕴足论》,若《集异门论》,若《品类足论》,若《界身足论》,若《发智论》,若《五事毗婆沙论》,若《入阿毗达磨论》等;取其释经必需之重要名句,显了易解者;集为《法相辞典》,共二百六十余万言;皆录原文,不加诠释;并标卷页,藉便检寻。设值诸义攸殊;即便逐条汇列。先大后小,由略及详。其或文繁,弗克备载;亦各标明出处,俾诸学者,得考原文。若夫西域人地诸名,有为释经所需要者;则姑取材《西域记》中前分,用佐不足。其非奘师所译,或奘师所译经中不属阿毗达磨一分,与夫中土诸师所有著述,于释经义裨益无多者,兹皆不录,用避冗泛。是否离前十失,阅者自知。
  虽愧未能备摄一切;然诸欲学菩萨乘教者,欲研声闻乘教者,欲知一切外义及因明声明等论者,欲习律者,欲修定者,欲求慧者,欲为现世宣说正法者,欲利后人诠释经论者,若诸利根自修法随法行者,若诸钝根恐忘教授教诫者,若诸始业希入法门者,若诸夙学抉择宗要者,取材于此,一切无不沛然有余。譬犹货物,诸佛菩萨所遗法教,正是无量大珍宝藏。三藏法师西学东译,则如商主选货运华。我今采彼法名,集为辞典;是为开彼宝库之钥。亦如商品陈列所之择要陈列,用启世人简选之心也。自民国二十三年双十节日始业,二十六年四月十日书成,凡历三十月。江津朱芾煌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