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法称(梵Dharmakīrti,藏Chos-kyi grags-pa;600?~680 ?)
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佛教因明大家。生于南印度睹梨摩罗耶国(Trimalaya),婆罗门种出身。早年习婆罗门教各种学派的教理,后学佛法,至中印度那烂陀寺从护法出家,修习唯识学。未久,又师事陈那另一弟子自在军,学《集量论》,成绩优异,不仅加以注释,并进而发展陈那的因明学说。其要点为︰
(1)现量必须为“亲证”,并强调现量“无错乱”,是真实、纯粹的感觉,不是错觉。
(2)现量的认识对象自相,“为胜义有”,是真实的存在,具有“起识”的功能。
(3)改革因明学上的三支作法,主张合因、喻为一体,颠倒其顺序,将喻体提前。
(4)将“因”区分为自性因、果因、不可得因三类。
(5)废除“因过”中“不共不定”的规定。
其后,又就金刚阿阇梨受灌顶,并游历诸方,弘法宣化。且至正法未及之地建立道场,度化比丘,是以弟子满天下。晚年入羯陵伽国,建立伽蓝,入寂于该地。
师之时代正值印度佛教渐衰之际,故师曾力图挽救教团颓势。然其人之主要贡献则在因明学,颇影响及于后期佛家逻辑的发展。其因著作,有《量评释论》《量决择论》《正理一滴论》《因一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论议正理论》等书。此七部论合称“因明七论”或“七支论”,均为藏译本;此中,《量评释论》《正理一滴论》至近代始有汉译本出版,前者系法尊所编译的《释量论略解》,后者则有二本,一为王森依该书梵本而译成者,一为杨化群依藏本而译成者。此外,师另著有《本生广疏》《佛涅槃赞》《吉祥金刚荼迦常爱赞》等。又,《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中,亦收有师所撰述的《大乘集菩萨学论》《金刚针论》,然据现存上述二作的梵本看来,前者系寂天所作,后者则为马鸣所作。
◎附一︰Th. Stcherbatsky着‧景行译〈法称的逻辑著述及其流派〉(摘录自《佛家逻辑》〈导言〉)
法称(Dharmakīrti)出生于南印度睹梨摩罗耶(Triśmalaya,或作Tirumalla)一个婆罗门家庭,并受过婆罗门教育。后因歆慕佛法,为在家信众,发心向世亲的及门弟子中求受教益,亲访当时著名佛教学术中心那烂陀寺。其时世亲高弟护法(Dharmapāla)年事虽高,但还健在,法称遂就护法发愿皈依。旋以对于逻辑问题深感兴趣,而大师陈那(Dig-nāga)已作古人,遂参礼陈那及门弟子自在军(Isvarasena),不久他对陈那学说的理解竟超过了他的老师。据传说,自在军也承认法称比他自己更能了解陈那。随后,在自在军的赞同下,法称著手用便于记忆的偈颂体裁写成了一部大书,对陈那的主要著述作了透彻而详尽的广疏。
此后,法称也和当时一般学者一样,以从事著述、讲授、公开辩论以及积极弘传等事业终其一生,最后在羯□迦(Kaliṇga)一所他自己创建的寺院中,于弟子们的随侍下逝世。
尽管法称的弘传工作规模很大,成就也很高,但他毕竟未能阻止佛教在其本土的日趋衰微,不过起了些延缓作用而已。佛教在印度的命运已成定局,最有才能的弘传家也扭不转历史的趋向。婆罗门教复兴运动的巨匠,鸠摩梨罗(Kumārila)和商羯罗阿阇梨(śaṅkarā-cārya)的时代正在到来。据传说,法称曾经和他们在公开辩论中进行过论战,并取得胜利。但这只不过是法称徒众们事后的设想与虔诚的愿望。同时,这种想法无异是间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就是说︰这两个婆罗门教的大师已经遇不到像法称这样足以和他们抗衡的对手了。佛教在印度本土之不免没落及其在若干边疆地区之持续存在,究竟还有些什么更深刻的原因,我们也许永远弄不清楚,不过有一点是历史家们共同一致的说法,就是︰佛教到了法称的时代,已经不再上升,已经不是像无著、世亲弟兄时代那样昌盛了。一般人已经离弃了这个哲学的、批判的、悲观的宗教,转而走向婆罗门教的众神崇拜去了。佛教已经开始向北方迁移,到西藏、蒙古以及其他国土中去另创新的家业。
佛教在印度的前途黯淡,法称似乎已有预感。他的弟子中无人能够充分理解他的学说,足以担当绍隆师法的重任,这一点也使他感到忧伤。陈那门下没有知名弟子,再传之后才有后继人出现;法称的情况亦复如此,他的真正的后继人也是在再传之后才有法上(Dhar-mottara)。法称的直接弟子帝释慧(Deven-drabuddhi)是一个坚苦向学的人,但是限于天资,不能充分把握陈那的和法称本人的先验认识论体系的一切精义微言。从法称的一些感概深切的诗篇里,不难看出他的这种悲观心情。
法称的大著中有一篇作为引首的偈颂,其中第二章颂对他的批评者而发,据说是随后加进去的。在这里他写道︰“人类多半断断于陈言猥谈,而不肯探抉精微。对于深邃的词旨,不但不肯有所用心,甚至还要满怀憎恨,以嫉妒的恶恚相加。所以我也无心为这般人的利益而有所述作。但是在(我的)这本书中,我的心却感到了满足;因为我生平所好就是对一切嘉言美词作深长的思索,通过这本书,我的素怀得以畅遂了。”
在本书最后第二颂里,法称又说︰“我的书在这世界上将找不到一个不感困难就能把握其中深义的人。看起来,它只会被我自身所吸收,在我自身中消失,有如河川入海那样(被吸收进去而消失了)。纵使有一些天赋智力并不寻常的人,也不能探测它的深度!纵使有一些勇气非凡敢于思维的人,也不能窥见它的最高真理。”
在各种名诗选集中,还有另一诗章,语意与此相似,因而也被假定为法称的手笔。在这章诗里,诗人把自己的作品比拟为一个找不到如意郎君的美人。他写道︰“造物者究竟是何居心,一定要造出这一件美的形像!他不惜用尽美的素材!他不辞一切辛劳!人们本来(一直)是安静生活着的,他偏要在他们的心中燃起一点心灵之火!而她呢?也只是落得苦恼万分,因为人世间永远找不到配得上她的夫婿!”
法称个人的性格,据说是非常高傲而自负的,对于流俗庸众以及假充博雅的人物,他极端鄙视。据多罗那他(Tārānātha)的记载,法称完成了他的大著后,曾拿给当时的学者们看,可是没有得到丝毫的赏识与善意。他的论敌们据说还把他的书页拴在一只狗的尾巴上,让狗在街上乱跑,书页也纷纷散落。可是法称却这么说︰“正如这只狗四处飞跑一样,我的著作也将在全世界散播开来。”
法称有逻辑著述七种,即有名的“七论”,为西藏佛学界研究逻辑学的根本典籍,虽原为详释陈那作品而作的注疏,但其地位实已驾乎陈那原著之上。这七部论中以《释量论》(Pramānavārtika)为主要的一部,号为法称逻辑体系的“身体”,其余六部是其从属,称为“六足”。“七”这个数字是有意思的,因为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的阿毗达磨也是以主要的一部论为“身”而其他六部为“足”。法称的意思很显然想以逻辑学和认识论的研究来代替早期佛教的旧哲学。《释量论》的内容分为四章,分别讨论推理、知识的实效、感官知觉和推论式等四个项目。全书用便于记诵的诗体(偈颂)写成,约计二千颂。第二部著述《决定量论》(Pramāna-viniscaya)是《释量论》的略本。全书以诗体与散文体(长行)混合写成。其中半数以上的偈颂借自《释量论》。第三部著述《正理一滴论》(Nyāya-bindu),是上书再度压缩后的略本。这两部论都分三章,分别讨论感官知觉、推理和推论式等三个项目。其他四论则系讨论一些特殊问题,《因一滴论》(Hetubindu)略述逻辑推理的分类;《观相属论》(Samban-dha-pariksa)考察各种关系问题,是用诗体写成的小品,内附作者自己的评语;《论议正理论》(Condada-prakaraṇa)是一篇讨论艺术的短文;《成他相续论》(Santanantara-siddhi)是一篇讨论他心真实性并驳斥唯我论的文章。除了《正理一滴论》以外,其他各论都未发现梵文原本,但都有藏文译本,收入《 丹珠尔》中。藏文佛藏中还收有传为法称手笔的一些其他著述,如诗集、圣勇《本生鬘论》(Jātaka-māla)的疏和《律经》(Vinaya-sūtra)的疏等;但这些著述是否真是法称所写,尚难断定。
◎附二︰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第二节(摘录)
传说法称十分聪明,他学《集量论》一遍,就“见与师齐”,学第二遍,便超过老师而与陈那比肩,到第三遍,终于发现陈那学说上的缺点。自在军觉得他学业优异,便鼓励他为《集量论》作注。
法称给《集量论》做的注是带有批评性质的,对原书有肯定,有补充,也有订正,书名叫《量评释论》,是颂体。《集量论》原为六品,《评释》把原书的组织略加变动,成为四品。《集量论》开头有一皈敬颂,用量来推尊佛是最能够体现量的“为量者”,是正确知识的标准。法称大加发挥,把这一颂扩大成为一品,名〈成量品〉,他从量(量的定义,什么是量)讲起,直讲到释迦这个人可以成为“为量者”。这一品共有二百八十五颂半。接着讲现量、比量。讲现量的〈现量品〉,有五百四十一颂。讲比量的又分两品︰一是〈为自比量品〉,有三百四十二颂,这是对自己来讲的,属于思维方面的比量。二是〈为他比量品〉,有二百八十六颂,这是自己认识以后还告诉别人的,属于语言方面的比量。四品合计一千四百五十四颂半。后来他对〈为自比量品〉作了注,其余三品未作。后人因为法称对第三品作了注,想必很重要,于是把它置于卷首,遂把原来的次序改动了。《量评释论》的梵本早就遗失,直到1936年,印人罗睺罗(《印度史话》的著者)在我国西藏霞鲁寺发现了梵文的残本,《量评释论》的颂文已不完全。此外,他还发现了注本(包括法称自注和别人的注)。1938年,他把这些本子拚凑起来,参考藏译本(《量评释论》的颂本及注,西藏都有翻译),还原《量评释论》的颂本校印出版。
另外,法称还采取前书的一些材料,写了《量决择论》,分量适中,梵本已失,只有藏译。又有一本《正理一滴》,是他学说提要性的著作,相当简略,印度耆那教也注意因明,对法称学说很重视,《正理一滴》就是它们保存下来的,早几年从耆那教的书籍中发现以后,即校刊印出。这书的出版,引起了西方学者研究法称的热潮,他们详尽地讨论了这本书。此书除有梵文本外,还有藏译本(及注本),所以最近五十年来,研究法称学说的多取材于此。
《量评释论》《量抉择论》《正理一滴论》三书是法称学说的中心,三者内容同属一类,不过详略不同。另外,法称还有几种专题研究的书,如对比量的“因”(在比量方面,因是重要部分),他就写了《因一滴论》,又如《观相属论》(讨论逻辑关系,关于概念方面的书)、《成他身论》(关于怎样认识别人存在的)、《论议正理论》(内容像《集量论》中讲过类那样,此书有梵本及藏译本),都是补充上述三部主要著作的。前三书是从总的方面讲的,后四书对其中的特殊部分作了专门的发挥。前者可以说是他学说的身子,后者相当于四肢,合起来统称为法称的“七支论”(最后四书,梵本不全,藏译全有)。
以上是法称的生平和著作。
法称算是一位能文的人,但他的《量评释论》的颂文,却写得艰涩难读,可能是由于他过分矜持,刻意修辞的结果。他本人也有这种感觉,后来印人所选诗集(十三世纪选的)中选了他一首小诗,就表示自己的文章是曲高和寡。玄奘在印时,法称的著作大概都完成了,但玄奘对他只字未提,可能与他的文章风格有关,倒是义净对他作了称赞,这是其时那烂陀寺法称的因明已占了主要地位的缘故。
法称以陈那学说为基础作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了关于量的学说,这也可说是法称学说的主要部分。这从他的《正理一滴论》也可以看得出来。从逻辑、认识论角度讲,他确有比陈那高明的地方。
第一、法称掌握了语言与思维一致的原则,因而解决了“为他比量”中一些纠纷问题。比量分两类,(1)为自比量,这是自己了解事物,属于思维方面的;(2)为他比量,这是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人,或者提出自己主张加以论证,属于语言表达方面的。以前认为这两方面的正确程度可以不一致,有时思维正确、语言不正确,有时语言正确、思维不正确。法称对此,有所抉择,坚持二者的一致性,把那些不一致的说法,在其量论中都取消了,否定了。例如,陈那承认在辩论中两家各有自己的理由,可以相持不下,名为“相违决定”;但法称否定了它在逻辑上的意义,认为正确的思维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在言论中各执一辞可以并存是不能承认的,从思维来讲,如果是正确的思维,必含有决定。
第二、他对比量的格式也作了改革。以前佛家通用宗、因、喻、合、结五支论式,到陈那则改为三支,这是很大的进步,不单是形式上的简化,实际性质也改动了。三支论式的次序是︰断案、小前提、大前提(用西方逻辑比较),它与现代逻辑三段论式︰大前提、小前提、断案的次序是相反的。(中略)
此外,还应该指出的是他的〈成量品〉,他在这一品中详细地说明了释迦本人就可以为“为量者”的道理。他认为释迦是一切智者,能够正确地告诉人们关于四谛的道理,也能够正确地指导人们如何实证四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因为释迦具有这些能力,所以他是一切智者,是最究竟地体现了“量”的人。量的一般意义是人们要行动能达目的所必须预先具备的正确知识,也可以说是关于对象的正确的了解。说释迦是最究竟地体现了量的人,当然是说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解,对任何对象都正确地了解了。这样,就把量论贯彻到佛教全体里去了。陈那早就有这样作的企图,但从他的著作中还看不出有这个组织来;法称却在这一品里实现了陈那的理想,这可以说是法称发展量论的最大成就,也是他主要的目的。
[参考资料] 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霍韬晦〈陈那以后佛家逻辑的发展〉;Th. Stcherbatsky《Buddhist Log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