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法胜(梵Dharma-śresthin)
说一切有部的论师。音译达磨ㄕ梨帝。西域吐火罗缚蠋国人,渊识远鉴,精于阿毗昙,探其幽致,撰《阿毗昙心论》二五○偈。其余事迹不明。《高僧传》卷一〈昙柯迦罗传〉云(大正50‧324c)︰“至年二十五,入一僧房看,遇见法胜毗昙,聊取览之,茫然不解。(中略)以魏‧嘉平中来至洛阳。”据此可知,师制作《阿毗昙心论》之年代当在西元三世纪半以前。
至于师之出生年代,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如吉藏《三论玄义》卷上载,法胜为佛陀入灭后七百余年之罗汉;《百论疏》卷上则谓师生于佛灭后八百年。又《俱舍论光记》卷一依《大唐西域记》卷二、卷三等所述,《大毗婆沙论》编纂于佛灭四百年,而谓法胜为佛涅槃后五百年中之人。此外,《出三藏记集》卷十二〈萨婆多部师资记目录序〉揭举其师宗相承,以第三十三达磨尸梨帝罗汉列于第三十四龙树菩萨之前,亦即以法胜出于龙树之前。
◎附︰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十章第三节(摘录)
第一项 阿毗达磨偈颂的创作
《阿毗昙心论》的作者,是法胜,梵语达磨尸梨帝(Dharma-śresthin),为吐火罗(Tho-Kkar)的缚蠋国人。缚蠋应该是缚蝎(或喝)的讹写,就是现在的Balkh。这是古代吐火罗的政治中心──月氏的重镇;被称为小王舍城的佛化中心。据西藏史家的传说,有名为法胜的阿罗汉,厌恶四众的纷争到北部地方去。到北方,与缚蠋国的传说相合(但以法胜为五事相争时代的论师,显然是不对的)。
法胜出世造论的年代,焦镜的〈后出杂心序〉说︰“于秦汉之间,有尊者法胜。”不过想像他的久远而已。嘉祥的传说,较为具体,如说︰“六百年间,有五百罗汉,是旃延弟子,于北天竺共造毗婆沙。……七百余年,有法胜罗汉,嫌婆沙太博,略撰要义,作二百五十偈,名阿毗昙心。”“次八百年时,有法胜等弘小,提婆申大。”
嘉祥的传说,确信《大毗婆沙论》,是佛灭六百年间编集的。《心论》为七百余年造,也就是八百年造。这就是说︰《心论》的造作,与《大毗婆沙论》的编集,时间上有一百余年的距离。《俱舍论记》说,是“佛涅槃后五百余年”,这是玄奘门下的传说。玄奘的传说,《大毗婆沙论》是佛灭四百年集成的;五百余年而法胜造《心论》,是从此推算得来的。这样,嘉祥与玄奘门下的传说,看来不同,其实都是以为︰《心论》的造作,在《大毗婆沙论》编集以后,一百余年。《大毗婆沙论》的集成,约为西元二世纪中──150年顷,那末《心论》的撰述,可假定为西元三世纪中──250年后。此外,《出三藏记集》〈萨婆多部记〉所叙的师宗次第,是达磨尸梨帝(法胜)、龙树(Nāgārjuna)、提婆(āryadeva),法胜似乎早于龙树。但龙树的《大智度论》,叙阿毗达磨论,而没有说到《心论》。所以,应依嘉祥的传说,法胜迟于龙树,与提婆的时代相当,较为合理。至于《高僧传》所说︰魏‧嘉平中(249~253)来中国的昙柯迦罗(Dharmakāla),当二十五岁时,已见到“法胜毗昙”,似乎早了点。依事而论,这一传说是不足采信的。或者以为《心论》与《发智论》相抗,造于《大毗婆沙论》以前,在本章第一节中,已论断为不可能了。
《心论》的传入中国,曾经两译︰(1)苻秦‧建元十八年(382),鸠摩罗佛提(Kumār-abudhi)初译。由于译文拙劣,早已佚失。(2)晋‧太元十六年(391),慧远请僧伽提婆(Saṇghadeva),在浔阳南山精舍再译,就是现存的四卷本。
法胜的《阿毗昙心论》,在阿毗达磨的发展中,主要的贡献,是创作偈颂。“以少文摄多义”的偈颂,是为了记诵的便利。经律旧有这结颂的方法,但以偈颂来说明阿毗达磨论义,不能不说是法胜的创作。原来法胜是与譬喻师有关的。
[参考资料] 《杂阿毗昙心论》卷一、卷十一;《顺正理论》卷九、卷四十五;《历代三宝纪》卷三、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