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法苑珠林
一百卷。唐‧道世撰。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三册。道世字玄恽,当时因为避免和唐太宗同名(世字),所以通用玄恽这个名字。他俗姓韩,京兆长安人。年十二,出家于青龙寺。精通律学,很有名。显庆年中他曾参加玄奘译场的工作,后来又奉召与道宣同住西明寺。显庆四年(659)编成《诸经要集》二十卷,后扩充为《法苑珠林》一百卷,花了十年的工夫,至总章元年(668)才完成。兰台侍郎李俨替它做了序。此外他还著有《善恶业报》及《敬福论》二十三卷,《大小乘禅门观》十卷、《大乘略止观》一卷、《受戒仪式》四卷、《礼佛仪式》二卷、《辨伪显真论》一卷、《敬福论》十卷(略本二卷)、《四分律讨要》《四分律尼钞》各五卷、《金刚经集注》三卷。
《法苑珠林》是类书体。在它以前,梁武帝萧衍令沙门僧旻、宝唱等采择经律里重要希有异相,以类相从,编成《经律异相》五十卷,开了佛教类书的先河。道世继起作《诸经要集》,钞出佛经中有关的材料一千条,分三十部一八0余目,每部开始有“述意缘”,总序一部的大意。其次有“引证缘”,广引故事为证。到了扩充成《法苑珠林》分一百篇,篇下有部,也是以“述意”、“引证”居前,用《要集》原文,共分六百余部,末尾更有“感应缘”,广引实事为证。而且注出引用的典据。
本书原为一百卷,独万历十九年(1591)嘉兴藏刻本析为一二0卷,今两种版本并行。
本书从〈劫量篇〉起到〈传记篇〉止,共一百篇。撰述的宗旨,主要在于类钞佛典,以便学者检索。其“感应缘”则用事实阐明罪福的因果关系,增强对于佛法的信念。
本书的特色有两点︰
其一︰博记名物典故,大都注明依据,不作揣摩拟议、凭虚臆测的说法。本书引用的典籍达四百多种,除佛经而外,兼及儒典谶纬以及道教经典。道经有《道士法轮经》《太上清净消魔宝真安全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老子升玄经》《老子西升经》《智慧观身大戒经》《化胡经》《灵宝消魔安志经》《老子大权菩萨经》《灵宝法轮经》《仙人请问众圣难经》《仙公请问上经》《上品大戒经》《升玄内教经》《智慧本愿戒上品经》《仙公请问经》《太上灵宝真一劝诫法轮抄经》等。此外也旁涉杂史、稗史,如《魏略》、吴均《齐春秋》《列异传》《旌异记》《真人关尹传》、宋躬《孝子传》《神仙传》《周穆王天子传》《齐谐传》《冥报记》《冥报拾遗》《搜神记》《续搜神记》《幽冥缘》《幂祥记》《冤魂志》等籍。无典据的也注明依据时人某所说,如王同仁说、王玄策说、琬师说、法云说、崔义起家婢说、王之弘说等。
其二︰保存了一些珍贵文献和史料,其中关于内典的佚文,有《佛本行经》《菩萨本行经》《观佛三昧经》《善权经》《净度三昧经》等五十二种,从《开元释教录》以来就未见原本的,此书却有引文,还有属于疑伪经类的若干佚文。又其中关于外籍的佚文,有《冥祥记》《西域志》、王玄策《中天竺行记》事,特别是后两种对研究印度中世纪的历史地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原书早已遗失,而此书有十余条引文,极可珍贵。(田光烈)
◎附︰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三(摘录)体制及内容
《法苑珠林》为类书体,将佛家故实,分类编排,凡百篇。篇各有部,部又有小部,均以二字为题。总六百四十余目,引经、律、论分隶之。
每篇前有述意部,述意犹言叙意,以俪体行之。每篇末或部末有感应缘,广引故事为证,证必注出典,与其他类书体例同。除引经论,必以书名在前,曰︰“依某经某论曰”。引传记则书名或在前或在后,在前者如卷四〈日月篇〉引《河图》《礼统》《帝王世纪》《三五历纪》等三十余种,卷二十八〈神异篇〉引《述征记》《临海记》《地镜图》《述异记》等十余种,卷三十六〈华香篇〉引《异苑》《幽冥录》《许迈别传》《扶南传》等三十余种,皆书名在前,曰“某书曰”,其在后者,则注曰“出某书”,或“见某书”;数条同出一书者,则云“右若干条同出某书”。间有失载,则传写脱落也。
凡近代耳闻目击之事,无记载可述者,亦必注明某人所说。如卷五〈阿修罗部〉引《西国志》,云︰“余见玄策具述此事。”玄策者,王玄策也。又引玄奘法师云︰“其人具向奘法师述此。”卷十四〈观佛部〉引麟德二年事,卷四十六〈思慎篇〉引龙朔三年事,皆云︰
“京城道俗共知,不别引记。”卷十八〈敬法篇〉引贞观五年事,云︰“西明寺主神察目验说之。”又引昙韵禅师事,云︰“西明寺道宣律师以贞观十一年曾至彼中,目睹说之。”卷五十七〈诤讼篇〉引永徽五年事,则云︰“左近村人同见说之。”卷六十五〈救厄篇〉引武德初年事,则云︰“道年幼自见琬师说之。”卷七十六〈绮语部〉引永徽六年事,则云︰“因向僧忏,具说此言。”皆表示其说有征,不为虚构,甚合史法,故清代汉学家特重其书。
流行与汉学
本书在类书中,与《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同时。所引据典籍,除佛经外,约有百四十余种。其中征引最多者,为王琰《冥祥记》,凡百四十次,干宝《搜神记》百余次,唐临《冥报记》七十次,颜之推《冤魂志》四十次,郎余令《冥报拾遗》三十五次,《续搜神记》及刘义庆《幽明录》、刘敬叔《异苑》、祖冲之《述异记》各十余次。其征引三五次者,当另撰《法苑珠林》引用书目。
《四库提要》释家类于《广弘明集》后即著录此书,谓︰“佛法初兴,惟明因果,达摩东迈,始启禅宗。因果如汉儒之训诂,悉求依据,其学核实而难诬;禅宗如宋儒之义理,可以臆测,其说凭虚而易骋。此书作于唐初,去古未远,在彼法中犹为引经据典,较后来侈谈心理者固有间”云。
自《四库》著录以来,此书遂为汉学家所注意,各家藏书志亦渐有其书,然所收悉为支那本,即嘉兴藏本,与古本卷数不合,常熟蒋氏乃有百卷本之刻,《书目答问》亦以其有关考证而著录之矣。
刘毓崧《通义堂文集》十二有〈书法苑珠林后〉,云︰“陈隋以上旧籍,唐初存者较多,其无传书者,可以为搜讨之用;其无足本者,可以为校补之资,于艺苑学林,自有裨益,不得因异端当斥,而遂不节取之”云。书之显晦固有时,然茍不与汉学家气味相投,亦焉能登之儒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