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法蕴足论(梵Abhidharma-dharma-skandha-pāda,藏Chos-kyi-phuṅ-po)
十二卷。唐‧玄奘于显庆四年(659)译。又称《说一切有部法蕴足论》《阿毗达磨法蕴足论》。为阿毗达磨六足论之一。是说一切有部论典中最古的阿毗达磨。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本论虽题为尊者大目乾连(Mahāmaud-galyāyana)造,然而称友(Yaśomitra)的梵文《俱舍释论》及西藏传说,皆说是舍利弗(śāriputra)造。全书有八千颂,分二十一品,即︰学处品、预流支品、证净品、沙门果品、通行品、圣种品、正胜品、神足品、念住品、圣谛品、静虑品、无量品、无色品、修定品、觉支品、杂事品、根品、处品、蕴品、多界品、缘起品。各品的开头必记经文,以依经而作论分别的形式组织全书。文中所说,包括三无为、无表业、心不相应法等有部代表性的思想,而且〈杂事品〉的内容相当于《俱舍》等后代有部诸论典中的〈随眠品〉(使品),此点值得注意。
巴利论藏七论中,与本论的内容最似者为《分别论》(Vibhaṅga)。比对两者,本论有而为《分别论》所阙者,为第二〈预流支品〉至第六〈圣种品〉等五品;《分别论》有而本论阙者,有〈道分别〉、〈无碍解分别〉、〈智分别〉、〈法心分别〉等;本论的第十三〈无色品〉及第十四〈修定品〉,是在《分别论》的〈定分别〉之中。其他两本一致。
此外,将本论与《品类足论》对比,本论的第二〈预流支品〉、第十六〈杂事品〉及第二十一〈缘起品〉三品,系《品类足论》所阙,其余一致。又与《舍利弗阿毗昙论》相较,本论阙彼论之〈非问分智品〉、〈非问分道品〉、〈摄相应分〉及〈绪分〉,彼论则阙本论的〈预流支品〉、〈证净品〉及〈圣种品〉三品,其余一致。此外,为本书之所依的《杂阿含经》,本书与之全然一致者亦有多处,唯阙相当于〈通行〉、〈圣种〉、〈神足〉、〈静虑〉、〈无色〉、〈修定〉、〈根〉等七品。
[参考资料] 《大唐内典录》卷五;《开元释教录》卷八;《古今译经图纪》卷四;《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九;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