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法藏部(梵Dharmaguptika,巴Dhammaguttika,藏Chos-sruṅs-bḥi-sde)
小乘二十部之一。《文殊问经》及《部执异论》称此部为法护部,《十八部论》以此为昙无德部,此外,此部又作昙无屈多迦、昙摩崛多、达摩及多、法密部、法正部、法镜部。
此部之源流,依《异部宗轮论》载,法藏部是佛灭后第三百年中,从化地部分立的。但依日本《国译大藏经》论部第十三卷(第五十二册)附录所载,关于法藏部教系,有种种异说,即︰(1)《异部宗轮论》及南传《岛史》皆认为此部是从化地部分出;(2)清辩的第一说认为此部是从上座部分出;(3)清辩第二及第三说认为此部从分别说部分出;(4)《多罗那他》(Taranātha)正量部传、有部传及《舍利弗问经》认为,此部从说一切有部分出。
据慈恩《大乘法苑义林章》载,此部之形成,有“五藏说”,即︰经、律、对法(阿毗达磨)、明咒及菩萨五藏。此五藏说,系将根本大众部的杂藏改为菩萨藏而已,余四藏与大众部说相同,故其教法分类,来自大众部当无可疑。其中,此部特别重视咒(mantra)与菩萨藏(bodhisattva-piṭakam),乖违化地部之宗旨,终致分立而成为后来密教的端绪。
[参考资料] 李世杰《印度部派佛教哲学史》第十七章;静谷正雄《小乘佛教史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