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法融(594~657)


  禅宗牛头派的创始人。俗姓韦,润州延陵(江苏丹阳县延陵镇)人。十九岁(612)入句容茅山从三论宗僧炅剃度。后从大你研三论和《华严》《大品》《大集》《维摩》和《法华》等经数年。大明寂后,漫游各地,从盐官(今浙江海宁县)邃法师、永嘉旷法师等听讲各种经论,深有造诣;但觉全凭知解不能证入实际,因而复入山凝心宴坐,过了二十年习定的生活。
  唐初武德七年(624)平定了吴越,左丞相房玄龄奏请淘汰寺庙僧徒,法融即挺身入京陈理,御史韦挺看了他的〈表〉辞情文并茂,和房玄龄协议后才把这事打消。贞观十年(636)他到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构筑一所茅茨禅室,日夕参究,数年之间,同住的法侣就有一百余人。这时牛头山的佛窟寺藏有佛经、道书、佛经史、俗经史和医方图符等七藏,是刘宋初年刘同空造寺时到处访写藏在寺里的著名经藏。法融得到佛窟寺管理藏经的显法师允许,在那里阅读了八年,摘抄各书的精要,然后回到幽栖寺,闭门从事研究。
  贞观二十一年(647),法融在幽栖寺开讲《法华经》。永徽三年(652)邑宰请他出至建业讲《大品般若》。江宁县令李修本又请他讲《大集经》。显庆元年(656)司功萧元善再三请他住建初寺,次年(657)即寂于该寺,时年六十四岁。
  法融和禅宗四祖道信的关系,《续高僧传》并无记载。明确的记述法融受道信印可为牛头禅初祖的事实,是晚出的刘禹锡的〈融大师新塔记〉(《全唐文》第六0六卷)、李华的〈故径山大师碑铭〉、〈故左溪大师碑〉(《全唐文》第三二0卷)、李吉甫的〈大觉师碑铭〉(《全唐文》第五一二卷)和宗密的《禅门师资承袭图》等。
  法融的门下,据《续高僧传》〈法融传〉说,他初入牛头山时有道綦和道凭,这两人的事迹都不详了。《宋高僧传》卷八有〈昙璀传〉,说昙璀晚年曾事牛头山法融,称法融为东夏的达摩。他受了法融诲示以后,即隐居于钟山,后入润州竹林寺。从最初的师承关系说,昙璀应该是牛头宗的第二世,但后来却公认智岩为二世。至于牛头宗法系六世的次第,都是比较后起的说法,而各种记载里也互有出入。唐‧刘禹锡的〈融大师新塔记〉以法融、智岩、法持、智威、玄素、法钦为牛头宗传承的次第,但未称为六祖。李华的〈故径山大师(玄素)碑铭〉所记的传承是︰法融、智岩、慧方、法持、智威、玄素六世。这种系统传说在玄素(668~752)生前似已成立。到了宗密时(780~841)更确定了牛头宗的世系,以法融为第一祖,智岩第二,慧方第三,法持第四,智威第五,慧忠第六。又说智威的弟子有润州鹤林寺玄素,玄素的弟子有径山道钦(一称法钦),都是相承传授牛头禅的宗旨的。牛头宗的世系,后来即以此为定说。
  据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说,牛头宗是从道信下傍出的一派。初祖慧融(即法融)禅师曾多年精研般若空宗,后遇道信印证所解。道信告诉法融说,此法从古以来只委一人,他已将法付与弘忍了,因而嘱咐法融说,可以自立一支。法融后来果于牛头山创宗,位当初祖,辗转传了六代。这一宗和南北二宗都没有关系。一说是法融在牛头山得自然智慧后,道信亲自过江去加以印证的。但道信当时住蕲州(今湖北蕲春)双峰山三十余年,为全国禅徒所仰望,法融到双峰山去问法是可能的。
  法融的著述,据《宋高僧传》卷十〈唐天台山佛窟岩遗则传〉说,遗则曾为法融的文集作序,其书三卷现已失传。现在所传的只有存于《全唐文》卷九0八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中的〈心铭〉,共一九八句,每句四字。〈心铭〉主张(大正51‧457b)︰“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又说(大正51‧457c)︰“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这种思想显然成为后来南宗所倡导的顿悟说的先声。此外,据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十一及永明延寿《宗镜录》卷九十七所记,法融还有一种著作叫《绝观论》。此论近代出土的卷子本有四本(巴黎国民图书馆藏三本,北京图书馆有一本)。这些大概都是唐‧贞元十年(794)前后的写本,篇幅似乎不完全,《宗镜录》卷九十七引文未见于他本,但第九卷及七十七卷所引之文,敦煌本都有。
  牛头禅的特色在于排遣多言,而着眼于空寂。所以从《宗镜录》卷九十七所引法融《绝观论》的文句看来,法融认为六根所缘的并悉是心,而心性又是空寂的。他说从境起解是智的作用,而自身心性是智的境界。他从心的照用和静止的状态说明心的舒卷,“舒则弥游法界,卷则定迹难寻”。这和他的〈心铭〉“目前无物,无物宛然”的说法是一脉相通的。至于他的禅风,重在无心绝观,或绝观忘守。这和道信禅法以坐禅观心守一为主的,不很相同。所以他们中间的有无传授渊源,今人还是有异论的。
  据日本古经录所载,法融还有《注金刚般若经》一卷、《金刚般若经意》一卷、《维摩经记》二卷、《维摩经要略疏》一卷、《华严经私记》二卷、《法华名相》一卷(见《惠运律师目录》《智证大师将来目录》和《东城传灯录》等),共有六部七卷之多,都已失传。(林子青)
  ◎附一︰慧风〈牛头法融与牛头禅〉(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
  道信居湖北黄梅双峰,法融居南京牛头,一是达摩禅法门宗师,一是三论宗义学大匠,道信长法融十四岁,先法融六年入寂,时代同,地点相距不远,宗密说法融是弘忍同学,不妨法融参道信于双峰,一般传记说道信过江,不妨道信访法融于牛头,两大知识相见契合,是极平常的事,占气预言都成蛇足。
  《景德传灯录》〈法融传〉,部分是基于道宣的《续高僧传》的,但《灯录》写道信来牛头访法融时,把法融描绘成枯木寒灰的形象,不是成百成千学侣的善知识,却被贬名为“懒融”。这当然不符合于法融的史实,而是禅宗传记作者在为禅的活用宗旨上树起一个“对立立面”,以通过传记的笔法托出活禅的作用。道信答法融的语句,也未必是记实,不过是极概括地能传达出达摩禅的唯心法门︰祖(道信)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缺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法融问︰“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如何对治?”道信答的偈语,也极简要地能道出牛头禅的精要所在︰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这与《宗镜录》(卷九十七)引法融《绝观论》,和宗密评述牛头禅为“本无事而忘情”,以无事为所悟理,以忘情为修行(见《禅门师资承袭图》)的精神也相符合。
  三论八不,以言遗言;禅法息见,触目即是,都建立于般若之上。唯教下止观,构境立观,宗下着参,情忘境如。故禅门公案以“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鸟兽衔花供养”?洞山指为“如观掌珠,意不暂舍”,犹有这个在也;“牛头见四祖后为什么鸟兽不衔花来供养”?有尊宿答“贼不打贫家儿”,无这个在也。道信教法融“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荡荡无碍,任意纵横”,正是禅家为教家拨转关捩子,从寒灰中拨出一粒活火来。“密付真印”,从此建立,这在禅宗史上原是极平常事。由于牛头禅到智威以下、南北二宗剧烈斗争时才蔚为东南之正法幢,为找禅法的来源与证据,于是占气预言在〈道信传〉中产生。《宗镜录》引玄挺一段问答,说明当时牛头禅的地位︰有檀越问︰“和尚(指玄挺)是南宗北宗?”答云︰“我非南北宗,心为宗。”也正透露出南宗北宗起自弘忍门下,牛头禅直承达摩心法于道信,与弘忍东山法门并峙,不落南北二宗圈子去。在宗密的《禅门师资承袭图》里也说“此一宗都不关南北二宗”,正说明它的超然地位。
  一般传记都说道信法付弘忍之后访牛头,反映出道信与法融的相见是晚年的事。(中略)
  法融遗著〈心铭〉载在《全唐文》第九0八卷,也附在《景德传灯录》中,佛窟遗则曾编《法融文集》三卷,序称“凡所著述,辞理粲然,其他诗歌数十篇,皆行于世”,惜都失传。《宗镜录》也只扼要地介绍了法融的《绝观论》,未窥全貌。
  法融未遇道信时,于空静林修习止观,蒲团坐席,藓草支蔓,经道信教以“莫作观行,亦莫澄心”,教他作个“随心自在”的人,《绝观论》之作,正是拈出他从道信悟门的得力处。《传灯录》记他答博陵王的偈语,以观行为“求月执玄影,讨 迹逐飞禽”,只有绝观才是“无念大兽吼,性空下霜雹”的有力泼辣的词句。在他的〈心铭〉中也是强调绝观,所谓“无归无受,绝观忘守”;“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一心无妄,万缘调直”等等词句,都是《绝观论》的注脚,是达摩禅的心法。牛头禅到第六代慧忠,于南北宗外使牛头禅大行,也正是法融《绝观论》的再现。慧忠答学人问“入道如何用心”时,他说︰“一切诸法本自不生,今则无灭。汝但任心自在,不须制止,直见直闻,直来直去,须行即行,须住即住,此即是真道。”(见《宗镜录》卷九十七)慧忠对道生的“非曰智深,物深于智”的说法有所批评,他是据法融〈心铭〉的“一心有滞,诸法不通”的精神,来说明一切境物都能彻见它的真实相。他说︰“一切诸法非浅非深。汝自不见,谓言甚深;汝若见时,触目尽是微妙。何以高推菩萨,别立圣人?”(同上书)
  从这里,是可以看出牛头禅的面貌,而慧忠,不失为传牛头禅的嫡骨儿孙。
  ◎附二︰牛头法融〈心铭〉(摘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三十)
  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往返无端,追寻不见。一切莫作,明寂自现。前际如空,知处迷宗。分明照境,随照冥蒙。一心有滞,诸法不通。去来自尔,胡假推穷。生无生相,生照一同。欲得心净,无心用功。纵横无照,最为微妙。知法无知,无知知要。将心守静,犹未离病。生死忘怀,即是本性。至理无诠,非解非缠。灵通应物,常在目前。目前无物,无物宛然。不劳智鉴,体自虚玄。念起念灭,前后无别。后念不生,前念自绝。三世无物,无心无佛。众生无心,依无心出。分别凡圣,烦恼转盛。计较乖常,求真背正。双泯对治,湛然明净。不须功巧,守婴儿行。惺惺了知,见网转弥。寂寂无见,暗室不移。惺惺无妄,寂寂明亮。万象真常,森罗一相。去来坐立,一切莫执。决定无方,谁为出入。无合无散,不迟不疾。明寂自然,不可言及。心无异心,不断贪淫。性空自离,任运浮沉。非清非浊,非浅非深。本来非古,见在非今。见在无住,见在本心。本来不存,本来即今。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灵知自照,万法归如。无归无受,绝观忘守。四德不生,三身本有。六根对境,分别非识。一心无妄,万缘调直。心性本齐,同居不携。无生顺物,随处幽栖。觉由不觉,即觉无觉。得失两边,谁论好恶。一切有为,本无造作。知心不心,无病无药。迷时舍事,悟罢非异。本无可取,今何用弃。谓有魔兴,言空象备。莫灭凡情,唯教息意。意无心灭,心无行绝。不用证空,自然明彻。灭尽生死,冥心入理。开目见相,心随境起。心处无境,境处无心。将心灭境,彼此由侵。心寂境如,不遣不拘。境随心灭,心随境无。两处不生,寂静虚明。菩提影现,心水常清。德性如愚,不立亲疏。宠辱不变,不择所居。诸缘顿息,一切不忆。永日如夜,永夜如日。外似顽嚣,内心虚真。对境不动,有力大人。无人无见,无见常现。通达一切,未尝不遍。思惟转昏,汩乱精魂。将心止动,动止转奔。万法无所,唯有一门。不入不出,非静非諠。声闻缘觉,智不能论。实无一物,妙智独存。本际虚冲,非心所穷。正觉无觉,真空不空。三世诸佛,皆乘此宗。此宗毫末,沙界含容。一切莫顾,安心无处。无处安心,虚明自露。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慧日寂寂,定光明明。照无相苑,朗涅槃城。诸缘忘毕,诠神定质。不起法座,安眠虚室。乐道恬然,优游真实。无为无得,依无自出。四等六度,同一乘路。心若不生,法无差互。知生无生,现前常住。智者方知,非言诠悟。
  [参考资料] 《续高僧传》卷二十六;《景德传灯录》卷四;刘禹锡〈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印顺《中国禅宗史》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