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法身(梵dharma-kāya,巴dhamma-kāya,藏chos-kyi sku)
指佛的自性真身。又称法身佛,或自性身、第一身。二身(或三身、四身)之一,是大小乘诸家通用的名称。因此随诸家所说而有种种不同内容。如小乘家立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五分法身。谓此无漏的五蕴是佛及阿罗汉自体所持有的五种功德。《遗教经论》云(大正26‧290b)︰“自今已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所指即是此种法身。唯识家区分法身为“总、别”。“总”是三身的总名,为一大功德法身。《成唯识论》卷十云(大正31‧57c)︰“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二转依果皆此摄故。”“别”是指三身之一的自性身。《成唯识论》卷十又云(大正31‧57c)︰“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即“总”的法身以五法事理为体;“别”的法身唯以清净法界的真如为体,称之为法身。
三论家则称真如实相不可得的真空为法身。《注维摩经》卷三所引鸠摩罗什之说谓(大正38‧359c)︰“诸法实相和合为佛,故实相亦名法身。”《胜鬘经宝窟》卷下(本)云(大正37‧68c)︰“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
依《起信论》,在真如用大方面见法身的论文云(大正32‧579b)︰“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其意在立理智不二的法身。而其称性之用是用即无用,且益用无边。此《起信论》之法身说,可谓一乘诸家立说之根柢。
天台家持三身相即之佛身观,故虽说法身,但非仅遍一切处的如来,而认为法身即报应身,报应身即法身。《法华经》〈提婆品〉云(大正9‧35b)︰“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为其立说的根源。华严家以十身具足的毗卢舍那法身佛为教主。《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四首先标示法身佛云(大正 36‧27b)︰“夫真身寥廓,与法界合其体者,(中略)包罗无外,与万化齐其用者,(中略)穷源莫二。”而认为十身相即融摄于三身,文云(大正36‧31a)︰
“即三身即十身者,若以佛身上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即三身中化身摄也;相好身、威势身、福德身,义通报化;法身即法身;智身义通三身,局唯报身故,即三是十,即十是三。若约融三世间十身,即三身者,如来身通三身,智身亦通三身,法身、虚空身即法身,余六通法化,法身体故,随物应国土等故。”
日本真言宗则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大日法身,认为此六大法身本来具足色相,可以用语言说法。所谓四种法身说是此宗的最高理论。
◎附一︰〈五种法身〉(摘译自《佛教大辞汇》等)
五种法身,指佛的法身有五种。有各种说法,兹略述如下︰
(一)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所载,为(1)法性生身︰指由法性所生的佛身。(2)功德法身︰以行之功德为因而生的法身。(3)变化法身︰随应众生的机根而生的法身。(4)虚空法身︰遍满虚空的法身。(5)实相法身︰无色形、不生不灭的法身。该《疏钞》卷四云(大正36‧27c)︰
“或说五取蕴,如大通经说。然睿公维摩疏释云,所谓(一)法性生身,(二)亦言功德法身,(三)变化法身,(四)虚空法身,(五)实相法身。详而辩之,即(一)法身也,何者言其生,则本之法性,故曰法性生身。(二)推其因,则是功德所成故,是功德法身。(三)就其应,则无感不形,是则变化法身。(四)称其大,则弥纶虚空,所谓虚空法身。(五)语其妙,则无相无为,故曰实相法身。”
总之,是将佛身之德义分为五种。
(二)指(1)如如智法身︰即证真如之理的实智。(2)功德法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之德。(3)自法身︰为地上菩萨应现的胜应身。(4)变化法身︰随机而化的劣应身。(5)虚空法身︰如虚空离诸相的真如之理。
(三)日本真言宗立四种法身,即(1)自性法身;(2)受用法身;(3)变化法身;(4)等流法身。其中之受用法身又可分为自受用与他受用二种。总共五种法身。
(四)指日本真言宗新义派之祖觉鍐所立的五种法身︰(1)自性法身(理法身、智法身);(2)受用法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3)变化身(示现肉身的法身);(4)等流身(应九界而现的化身);(5)法界身(六大法身)。其中,前四者是相大的法身;法界身乃总括六大法界为佛身,是体大的法身。
(五)即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等五分法身。
◎附二︰印顺《成佛之道》第五章(摘录)
颂文︰“佛身最寂灭,平等无分别。如彼摩尼珠,妙用利群生。”
解说︰叙赞佛地功德,略依三身。一、“佛”自性“身”,也叫法身,是与一切佛法相应的,一切佛法所依止的。法身约圆满觉证说,是出离了烦恼藏所显的最清净法空性,圆明自在,究竟无上。从菩萨地修行以来,到达了“永离诸障,一切相不现行”,所以“最”为“寂灭”。约佛与佛说,“平等”平等。从佛而观一切──依正,生佛,人法,智如,一切一切,都是平等的。法空性“无分别”,菩提也无分别,所以说︰“如如如如智,名为法身。”法身的如智不可分别,如宝珠与宝珠的光明,不能分别为二一样。经论中用种种的词句,形容赞叹佛身,都不过仿□而已。约利他功德说,“如”“摩尼”宝“珠”一样,有微“妙”的神“用”,能“利”益一切“众生”。摩尼珠,就是如意珠。能适应众生的需求,出种种的宝物,满足众生的心。宝珠并没有思惟,也不起加行,功用,只是自然如此。佛果的利益众生,也是这样。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杂阿毗昙心论》卷十;《大智度论》卷二十四;《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四;《入楞伽经》卷六〈法身品〉;《法华经玄义》卷五(下);《华严五教章》卷三;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第一册;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第四册;矢吹庆辉《阿弥陀佛の研究》;平川彰编《佛教と心の问题》〈佛陀观と心〉;望月信亨《净土教の起原及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