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法门(梵dharma-paryāya,巴dhamma-pari-yāya,藏chos-kyi rnam-graṅs)
(一)指原始佛典中,佛弟子用以检证自己所悟的一些定型句︰这些定型句具有同一的文体与内容,是一种类型化的教理纲要。有三类,即︰(1)《中部》第一百经〈伤歌罗经〉(Saṅ-gārava-sutta)、《中部》第六十五经〈跋陀利经〉(Bhaddāli-sutta)所揭示的简单句。.2反复使用诸多类似的文句,因而内容较为丰富的复合句。如《中部》第一经〈根本法门经〉(Mūlapariyāya-sutta)即为典型例子。该经系以多数类似的句子串连,而阐明凡夫、有学、阿罗汉、如来的性质。(3)系由多数内容相似的简单句组合而成。又分为二种︰{1}所列举的一一定型句不附以固有名称。例如《中部》第八十七经〈爱生经〉(Piyajātika-sutta),列举五种定型句,然其中各句并无固定名称。{2}所列举的定型句皆附有固定名称,如《中部》第八经〈削减经〉(Sallekha-sutta)所揭者是。
(二)指佛的教法︰以佛之教(法)为达圣智,通入信心之门,又是解脱生死入涅槃之门,因此并称法门。《增一阿含经》卷十云(大正2‧593b)︰“如来开法门,闻者得笃信。”或谓佛所说,而为世之准则者,称为“法”。此法为众圣入道的通处,又是如来圣智游履之处,故称为“门”。《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云(大正44‧252b)︰“轨生物解曰法,圣智通游曰门。”《法界次第法门》卷中之下云(大正46‧683a)︰“门谓能通。”可知门为通入之义。
此外,所谓法门,又有差别分类之义。即因所说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法义。如《心地观经》卷七、《胜鬘经》等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即应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为说八万四千法门。可知,佛的教法无限,如大海般深广浩瀚,不可测量。唐译《华严经》卷二云(大正10‧7b)︰“佛刹微尘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余。”于是,初发心菩萨以“法门无量誓愿学”一语为四弘誓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