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波你尼文法


  印度古代文法家波你尼(Pāṇini,又译波腻尼)所著的梵文文法书。原名《音声之教》(Sabdānuśāsana)、《八章书》(Aṣṭa-dhyāyī)。本书系印度现存最古且最重要的文法书。以语根表(dhātupāṭha)、名词表(gaṇapāṭha)、接辞表(uṇādipāṭha)等为底本,用当时西北印度知识阶层所用的标准日常语写成,所述极为简洁。内容系将语言分解成单一的元素,进而述说语言如何构成、因构成要素的添加以及与他语的结合能得到何等机能云云。又,在顾及连声法、扬音、母音的变化之外,也提出文章中语言变化规则。
  其后,经由西元前300年卡提亚那(Kātyāyana)所作的补修,以及二世纪前半巴丹阇黎(Patāñjali)撰《大疏》(Mahā-bhāṣya)之后,本书更被奉为圭臬,而成为多种文法学派的源流。
  ◎附︰金克木《印度文化论集》〈梵语语法波你尼经概述〉(摘录)
  《波你尼经》的体例
  《波你尼经》和其他“经”一样,大而言之,是为了当时整个统治阶级巩固特权的利益,小而言之,是为了这些婆罗门的本阶层或集团甚至某些家族的垄断文化的社会地位。因此它必然带有“不得外传”的特点,带有神秘意味。另一方面,当时这些书都是“不立文字”,口口相传,因而又必须最大限度地言简意赅,以利背诵。由此“经”书便形成一种特殊体裁,而语法书尤其如此,《波你尼经》更是登峰造极之作。连古代印度人都说要学十二年(见《故事海》的〈缘起〉),因为其中尽是代号、术语、公式,全是行话,只能师徒相传,口头解说,或像《大疏》记载的那样一问一答进行讨论。这种文体首先是要求简短。现在流传的一三四条说明《波你尼经》体例的《释读》(Paribhāṣā)的最后一条是︰“半音之促,如子之生,诸文典家作如是想。”就是说,在经句中如能省下半个音,语法家就好像生了一个儿子那样快乐。波你尼集合了许多语法家的成果,用了种种方法,终于把全部梵语(包括作为有例外的吠陀语)的语音、语词的构成和变化法则,隐括在三九八三条经句之内,又把这样分析出来的全部词根归结为一九四三个“界”(dhātu),这样便概括描述了整个梵语的语言现象。
  因为力求缩短,所以全书的编排方案迁就了体裁的要求,而不着重内容次序的逻辑先后。它只是口诀,并非讲义。现在先把内容章节要点略举在下面。这并不是内容的全部,只是列举大略以示全书概况。然后再说明它的简化缩短的方法,也就是试图打开谜语般经句的钥匙,或说是对那些代数式的符号做出解释。
  《波你尼经》本身分为八章,每章四节。
  第一章
  第一节 说明术语及其运用。
  第二节 续前。
  第三节 论词根(“界”),说明it(符号),论动词“自句”,论动词“他句”。
  第四节 说明术语及其运用,论名词的格(八“啭”),论“投词”,说明动词、名词的数、格等。
  第二章
  第一节 论复合词,“不变”复合词,论“依主”复合词与“持业”、“带数”复合词。
  第二节 续论“依主”复合词,论“有财”复合词,论“相违”复合词,论复合词的成分先后。
  第三节 论名词各格用法。
  第四节 论“带数”复合词与“相违”复合词,论复合词的性,论“半界”,论若干后缀(“缘”)。
  第三章 论直接后缀(“作”)
  第一节 论san等后缀,论介于词根与动词词尾中间的后缀,论kṛtya类的词尾(分词等的词尾),续论直接后缀。
  第二节 续论直接后缀,论表示过去的后缀,论表示现在的后缀。
  第三节 论“温那地”后缀(uṇ等不规则后缀),论表示过去和将来的后缀,续论后缀,论动词各式(“罗”)用法。
  第四节 续论动词各式用法,论动词词尾(“罗”)。
  第四章 论阴性名词及间接后缀(“加”)
  第一节 论阴性名词的构成,论间接后缀,论后缀aṇ。
  第二节 续论后缀aṇ。
  第三节 续论后缀aṇ。
  第四节 论后缀ṭhak,论后缀yat。
  第五章 续论间接后缀
  第一节 论后缀cha,论后缀ṭhañ,ṭhak等,论后缀vati,论含“有”(性质)与“业”(行为)意义的后缀。
  第二节 续论间接后缀。
  第三节 续论间接后缀,论比较级后缀,续论间接后缀,论tadrāja类后缀。
  第四节 续论间接后缀。
  第六章
  第一节 论“音变”与“音增”,论词的音调。
  第二节 论复合词的音调。
  第三节 论复合词成分的变化。
  第四节 论词干(“身”)的“音变”,论“半界”前的词干变化,论“一切界”前的词干变化,词干中bha类的变化。
  第七章
  第一节 续论词干的“音变”,论“音增”num,论词干在后缀前的变化。
  第二节 续论词干的变化。
  第三节 论词干在间接后缀前的变化,续论词干的变化。
  第四节 续论词干的变化。
  第八章
  第一节 论词的重叠,论“低调”。
  第二节 论“连声”及音的变化。
  第三节 续前。
  第四节 续前。
  全书可以看做大体上是上下两篇。第一章到第五章是语言原素的分析。第六章到第八章是语音、语形的结合。前半着重于分而后半着重于合。所以,用我们现在习惯的语法格式的眼禾,它的内容安排很乱,更不必说它把有关经句前后错杂以致连目录都难列了。但它当时并不仅是注意形式上安排的方便,也考虑到了内容的。不过在细节具体安排上仍是按照编成口诀的需要。例如最后三节的“连声”规则应用后,就不能再应用以前的“连声”规则,就是说,以前的规则到此失效,或者说,以后的规则在前面不适用。又如全书最末一句是“aa”,就是说,全书中的a的发音与实际口头发音不同,但为了整个安排方便,把音改变,最后才指出这一点。字母发音本应在最先讲,却放到了最后。所以,尽管在分类排列及逻辑程序上看来很乱,其实就它当时的目的与要求说,这部《波你尼经》的内容与形式的组织安排实在是非常周密的。
  《波你尼经》本身通常认为是三九九六句。不过若把卷首列字母的十四句不算,便是三九八二句。但第七章第三节末尾的第一一八句通常都不照《大疏》算一句,而照《迦尸迦》和《月巨》算两句,所以成为三九八三句。这中间还有七句是《释补》的,有的印本算经文,有的去掉一两句,所以句数略有参差。但这只是第四章和第六章中一两节的歧异,此外一般引经文章句节数都相同。
  经文本身以外,还有几部附录︰
  一是《界读》(Dhātupāṭha)。它列举一九四三个(或再多一个)“界”即词根,并附意义。不过其中有些重复。这些词根照动词变化形式分为十类。每一词根还附有表示音调或变化特点或与同形的词根相区别的符号。例如︰śiṅ,svapne(卧,眠也)。词根是śi,外加ṅ表示它只能依“自句”形式变化,因为第一章第三节第二句说过,“界”中有ṅ为符号的是“自句”变化。
  二是《群读》(Gaṇapāṭha)。这是一些依照用途或形式变化而分类的词,包括一些不是从《界读》的词根变出来的词(如“投词”中的叹词)。波你尼编了这些“群”以后,在规定同类词的共同规则时,就只说“某词为首”(某词等),即指某词的一“群”。在后来的本子中,这一群便列在这条规则之下,也有单独编在一起的。共计有二六四个“群”。
  此外还有《温那地》(Uṇādi即“以uṇ为首”)。这是一群特殊后缀,但不算是“群”,其中也是类似经句的条文,大概是经过后人修订的本子。现存的本子共五节,七百多条(一本七五九条,一本七四八条)。这也叫《温那地经》(Uṇādisūtra)。
  《界读》《群读》可算经的组成部分,《温那地》已成独立的补充读物了。
  此外还有三种后人编订的附录︰
  《波你尼式叉》(Pāṇinīya-śikṣā)。共六十条。“式叉”本是讲《吠陀》音调的一门学问。这书却是后人依托的论音调等等的条文。
  《释读》(Paribhāṣāpāṭha)。共一三四条。也是后人辑的一些讲经文运用的条文。
  《性教》(Liṅgānuśāsana)。共一八六(或一八八)条。解说名词的阴、阳、中性的区分。显然是后人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