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波旬(梵Pāpīyas,巴Pāpiya、Pāpimanta)


  即扰乱求道者之心志,障碍善法,破坏胜事之魔王之名。音译又作波旬逾、波卑夜、波卑掾、波卑面、陂旬、波俾、播裨,意译恶者、恶物、极恶、恶中恶、恶爱、杀者,经典中常作魔波旬、天魔波旬、魔王波旬。
  诸佛出世,常有与其同世之魔障碍其修行成道,“波旬”即为释迦在世时之魔王名。其在释尊修苦行、成道时,均曾企图加以扰乱,后来也常扰乱佛弟子修持佛道。《注维摩诘经》卷四(大正38‧365b)︰
  “什曰︰波旬,秦言杀者,常欲断人慧命,故名杀者,亦名为恶中恶。(中略)肇曰︰波旬,秦言或名杀者,或名极恶。断人善根,因名杀者,违佛乱僧,罪莫之大,故名极恶也。”
  魔王波旬即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王,此天亦曾被视为即印度教“破坏之神”的湿婆。依《大智度论》卷五十六所述,魔因恐佛及菩萨出世化度众生,令众生拔生死根入无余涅槃,空其欲界;又恐欲界人皆往归趣佛陀而不归魔王,故心生□恨而干扰修道之人。
  依《慧琳音义》卷十所言,波旬原译为“波卑旬”,以国人好略,遂去“卑”而成“波旬”。又“旬”字本从目,音“县”,误书从日为“旬”。即波旬之“旬”字应为“□”字。按“□”有三种读音︰(1)音“县”。(2)音“泫”。(3)音“巡”。而梵语pāpiyan中的iyān与县、泫之古音较为相近,故《慧琳音义》又谓(大正54‧369a)︰“今验梵本无巡音。”
  [参考资料] 《方广大庄严经》卷七〈往尼连河品〉、卷九〈降魔品〉;《杂阿含经》卷三十九、卷四十五;《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下;《佛所行赞》卷三〈破魔品〉;《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六;《分别功德论》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