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波罗提木叉(梵prātimokṣa,巴pātimokka,藏so-sor thar-pa)


  指僧尼应守之学处(戒条)。《佛遗教经》云(大正12‧1110c)︰“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此词意译别解脱、别别解脱、从解脱、随顺解脱、正顺解脱、处处解脱、保得解脱。即若受持五、八、十、具足等禁戒,于身三口四等七支罪别别解脱,故名别解脱;依戒而解脱生死轮回,顺应涅槃境地,故名正顺解脱、随顺解脱。又依戒而保得解脱,故名保得解脱。
  又,《五分律》卷十八载(大正22‧122a)︰“波罗提木叉者,以此戒防护诸根,增长善法,于诸善法最为初门故,名为波罗提木叉。复次数此戒法、分别名句,总名为波罗提木叉。”此中,数此戒法、分别名句者,谓戒有波罗夷、僧残、不定、舍堕、单堕、波罗提提舍尼、众学、灭诤等八类别。依佛制,于半月布萨之日,上座比丘诵此波罗提木叉,座中过非犯戒者默然;若有犯者,于大众现前发露忏悔。
  ◎附︰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三章第一节(摘录)
  《铜鍱律》〈大品〉“布萨犍度”说(南传3‧183)︰“波(罗)提木叉者,是初、是面、是诸善法之上首,故名波(罗)提木叉。”
  Adi是“初”义,Mukha是“面”义,Pamukha是“上首”义。分解P. pātimokkha的含义,作如上的解说。同属于分别说部(Vibhājya-vādināḥ)系的《四分律》也说︰“波罗提木叉者,戒也。自摄持威仪、住处、行根、面首、集众善法,三昧成就。”《五分律》也说︰“波罗提木叉者,以此戒防护诸根,增长善法,于诸善法最为初门故,名为波罗提木叉。”《毗尼母经》说︰“戒律行住处,是名波罗提木叉义。”又“波罗提木叉者,名最胜义。以何义故名为最胜,诸善之本,以戒为根,众善得生,故名胜义。”《舍利弗阿毗昙论》也说︰“若随顺戒,不行放逸,以戒为门、为足、为因,能生善法,具足成就……是谓爱护解脱戒。”这一系列的解说,都是以戒为善法的初基,善法的依住处,一切定慧等功德,都由此而成就︰依此以解说戒法为波罗提木叉的。
  另一重要的解说,是以mokṣa,P. mok-kha为“解脱”义,如译波罗提木叉为“别解脱”。《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一说(大正24‧525a)︰“别解脱者,由依别解脱经如说修行,于下下等九品诸惑,渐次断除,永不退故,于诸烦恼而得解脱,名别解脱。又见修烦恼,其类各多,于别别品而能舍离,名别解脱。”
  觉音于《清净道论》,于“波罗提木叉三跋罗”(pātimokkha-saṁvara),也是解说为“别解脱”(律仪)的,如《论》说(南传62‧35)︰“此中别解脱律仪,谓学处戒。别别,护者,解脱,脱恶趣等苦,故名别解脱律仪。”
  prati为“各别”义,所以说波罗提木叉是“别别解脱”。又有“对向”、“顺向”的意义,所以或译波罗提木叉为“从解脱”、“顺解脱”。这一解说,为北传佛教所常用。佛的制立学处,是因事而异,因人而异的。受持各别的学处,解脱各别的烦恼与苦果。依学处──“威德波罗提木叉”说,波罗提木叉是“别解脱”义。然约“教授波罗提木叉”说,当时还没有制立学处。约尸罗(śīla)──戒的重要性,为一切善法的根本依处,“初”、“面”、“上首”、“最胜”,是波罗提木叉义。一名多义,随时随事而有所演化。约体以释名,大抵“初”与“上首”等,是波罗提木叉的初义。等到制立学处,诵说波罗提木叉,也就渐被解说为别解脱了。
  在佛法的开展中,布萨说波罗提木叉,有前后不同的二阶段,这可说是一项重要的知识。对于《波罗提木叉经》的研究,也同样是极重要的。
  [参考资料] 《毗婆尸佛经》卷下;《善见律毗婆沙》卷七;《中阿含》卷三十六〈瞿默目犍连〉;《大般涅槃经》卷四;《梵网经》卷下;《摩诃僧祇律》卷一;《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平川彰《律藏の研究》;长井真琴《南方所传佛典の研究》;冢本启祥《初期佛教教团史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