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波罗浮屠(Borobudur、Baraboedoer)
印尼最大佛教遗迹。位于爪哇岛中部喀多盆地中央,海拔二七0公尺的山丘上。据称是西元八世纪,室利佛逝帝国崇信大乘佛教的夏伦德拉(śailendra)王朝所建。其后可能因火山爆发,遭火山灰及岩浆掩埋而在历史上消失,直到1814年,为英国人拉夫靳斯发现,才又重新出现在世界舞台。
就佛教建筑艺术而言,波罗浮屠是一座颇具特色的佛塔。外形有些类似金字塔,大致可分塔底、塔身和顶部三部分。塔底呈方形,周长一二0公尺,底墙高四公尺;下面基石高一点五公尺,宽三公尺,石台上有凸角堡形突出。塔身为五层方形石台,愈往上愈小,每层约后退二公尺,四周设置栏杆构成狭窄的回廊。顶部由三层圆台组成,从上至下依次有十六、二十四及三十二,总计七十二座的镂空石砌小佛塔环立,每座佛塔中均安有一尊坐佛。最上层的正中央即覆钵形大佛塔的所在,直径十六公尺,高三十五公尺,气势雄浑。
上述方形石台的中间四层回廊,总长二千五百公尺,两侧壁面均布满浮雕嵌板。其中,佛典浮雕有一千三百幅之多,装饰浮雕也有一二一二幅,绕行其间,有如翻阅一部部经典。第一层回廊的正墙(即内侧墙)上,是描绘佛陀一生的故事。第二、三、四层回廊浮雕的图案,被认为是描写善财童子四处参访,寻求人生真谛的情节。此外,在这些浮雕壁面的上方,并列有四三二座佛龛,每座佛龛中也都安有一尊坐佛。连同圆坛的七十二尊坐佛,五0四尊佛像,主要呈现六种造形,即结触地印的阿閦如来像、结施愿印的宝生如来像、结弥陀定印的阿弥陀如来像、结无畏印的不空成就如来像、结法身说法印的大日如来像、结转法轮印的释迦如来像。它们都是印度笈多王朝时代鹿野苑派作风的代表,匀称、轩昂的身躯洋溢着崇高的气势,巧妙精细的造形充分表现出佛教的理念。
1885年,考古学家伊塞尔曼偶然又在波罗浮屠基坛石墙的背后,发现了一六0幅佛典浮雕嵌板,由于它们隐藏在石块的后面,而备受注目。其产生的原因,至今仍无定论,但以建筑学上的解释最为可信。根据推测,波罗浮屠基坛的地基原先可能过于脆弱,在建造过程中曾经倒塌过,后经紧急补强工作,以致浮雕嵌板完全被埋藏起来。这种说法,可由一六0幅嵌板中约有四分之一尚未完成,并残留有指示雕刻的文字等得到印证。
此外,波罗浮屠四面的中央,均有阶梯直通顶层的圆台;方形石台阶梯的攀登处,更设有一道道雕刻华丽的石砌拱门。拱门顶部为一鬼面,下部则分别刻有不同主题的图案,如第四层回廊的拱门刻的是天女散花图。乍看之下,波罗浮屠的造型似乎极为复杂,但若从空中俯视,便可发现它有非常巧妙的对称结构。由于没有供奉特定的主佛,加上其实心的内部至今仍是个谜,因此,一般认为波罗浮屠整体应为一专供膜拜的大型佛塔。但部分学者对此却表示怀疑,而提出他们独特的论点,其中较著名的有︰
(1)赫尼希的庙堂论︰1924年,德国建筑学家赫尼希发表论文指出,波罗浮屠整体并非一供人膜拜的佛塔;由九层石台构成的金字塔形建筑的顶端,原先应是计画做供奉主佛的庙堂,后因施工中变更设计,而成为今日的形状。
(2)帕曼奇的大佛塔论︰1928年,法国考古学家帕曼奇提出大佛塔说,认为波罗浮屠第六层方形石台和上面圆台的连接部分很不自然,所以第七层以上的部分原先可能是要建造一座大型的佛塔,后因恐地盘无法承受,而变更设计成为现在的形式。帕曼奇同时并发表原始计画的假想图。
(3)修塔海姆的佛教宇宙观论︰1929年,荷兰考古学家修塔海姆依大乘佛教的理论的“三界说”,认为波罗浮屠是由“欲界”(即基坛部分)、“色界”(即五层方形石台)、“无色界”(即三层圆形石台)三段构成。他并考察波罗浮屠中五0四尊佛像的排列方式,认定最上段的中央佛塔内是第五0五尊,即主佛所在。
(4)戴卡斯帕里斯的十地说︰戴卡斯帕里斯在对八、九世纪(即夏伦德拉王朝时代)的众多碑文进行研究后,提出了所谓的“十地说”。其中,他对842年刻写的“马格兰碑文”尤为重视,认为碑文中所谓“Bhumisambha-Rabhudara”的庙堂,就是指波罗浮屠本身。又,此复合词意译即为“菩萨十地的积善之山”之意。因此,他认为波罗浮屠最高点的中央佛塔应自成一层,亦即波罗浮屠全部共有十层,象征菩萨成佛前的修行阶位“十地”。
[参考资料] N. J. Krom、T. van Erp 《Bara-budur,Archaeological description of Barabud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