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波罗王朝(Pala Dynasty)
印度古王朝之一。系八世纪中叶至十二世纪末期间统治印度比哈尔、孟加拉一带的王朝。历代君王均崇奉佛教,其中,创建者瞿波罗王(Gopala)尝于那烂陀寺附近,建立欧丹多富梨寺(Odantapuri),第二代王达磨波罗(Dharmapala)则于恒河沿岸建毗鸠摩尸罗寺(Vikramaśila,又译超戒寺或超行寺),第三代王提婆波罗(Devapāla)复兴北孟加拉巴哈普(Pāhārpur)的德来□多迦寺(Traikutaka),并改寺名为苏摩普利寺(Somapuri)。此三寺之中,以毗鸠摩尸罗寺规模最大。该寺除佛教外,亦传授形而上学、论理学、文法学等印度一般古典文化,海外留学僧皆云集于此。
又,此王朝所护持的佛法,系以密教为中心。十世纪末,国势衰退,渐受南印度恰罗(Choḷa)王朝的压迫。及十二世纪末以后,回教徒入侵,王朝遂亡。此王朝的佛教雕刻及绘画极具特色,称为波罗派,对尼泊尔及西藏等地的佛教美术影响颇大。
◎附︰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第一节(摘录)
自此(戒日王逝世)以后,印度的分裂继续了约五百年,到回教入侵时,凭借其势力才得重新统一。在此数百年间,大国互相争霸,战争迄无宁日,很有点像我国春秋战国的形势。大概在第八世纪末,即分裂了一百年以后,出现了比较大的三个国家︰中印一带是波罗提诃罗王朝;南印从前一直是独立的,此时则确立了较大的罗悉陀罗俱陀王朝;东印孟加拉原属金耳国的一带,成立波罗王朝。这三个大国,各据一方,不断进行争霸的战争,且互有胜负。其中与佛教有关系的,乃是波罗王朝。
波罗王朝是在金耳国基础上建立的,其地在第八世纪中(750)情况很乱,民众推举瞿波罗做了统治者。瞿波罗比较贤明,积极安定乱局,逐渐形成了和平局面。因为这个王朝是由他建立的,所以后继各代都带有“波罗”名称。波罗王朝第二代是达摩波罗(约770~810),为人十分英武,在他治下的四十年,国家治理得颇有升平盛世之概。这个王朝的年代很长,虽中经盛衰,却维持到十一世纪,才为斯那王朝所替代。
波罗王朝的势力,曾到达了摩揭陀以及曲女城一带,占领曲女城以后,在那里举行了盛大的祭典,庆祝武功,参与祝捷的有当时南北印诸侯十二国,波罗则属霸主。当然,波罗王朝统治者,也必然要利用宗教,他们对佛教也相当推崇,当时那烂陀寺够宏伟的了,但达摩波罗犹嫌规模不大,又在恒河南岸的小山上,另建了一座新寺院。寺院是以王的另一尊号命名的,叫毗俱罗摩尸罗寺(超行寺)。此寺遗迹,今已荡然无存。据西藏传说资料记载,规模比那烂陀寺还大,中心是一个大菩提佛殿,四周围绕有一0八个小寺院,其中一半属于密教的内道部分(密教也分层次,有内有外,高等的属于核心部分的叫内道),另一半属于密教的外道部分和显教。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超行寺是以密教为中心的。寺的墙壁,绘画了主持该寺的著名学者的图像。住寺学者,经常有一0八人,执事有一一四人。在寺院学习毕业时,成绩优秀者,国王给予“班底达”(学者)学位称号。特别有成就的学者称“守门师”,后世有“六贤门”(六门指东西南北四门和中央的两道门)之称。由于此寺的兴建和重视学习,此后凡有名的学者大都出身于此,因此它成为晚期大乘佛学的中心。寺院以密教为主,当然更能适应群众的信仰。以密教为方向提倡佛学,对统治者也是有利的,所以王朝各代对它均予以支持,一直存在到下一个王朝。到十三世纪初(1203)才为回教在印度的统治者所焚毁,跟着印度的佛教也就消灭了。因此,超行寺的毁灭,也象征着印度佛教的毁灭。
[参考资料]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佐佐木教悟(等)着‧达和译《印度佛教史概说》;《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Vol. 3(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