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洪州宗
马祖道一(709~788)的门派。洪州,相当于现今江西修水、锦江流域与南昌、丰城、进贤等地;八世纪中叶,慧能的二传弟子马祖道一在该地大扬禅风,故其门派称为洪州宗。
洪州宗宗风相对于北宗禅所主张的“日常分别动作皆虚幻”,以及牛头宗所主张的“一切皆如梦、本来无事”,而主张“一切起心动念、扬眉瞬目等,无一不是佛性的作用。”另外,在教学方式上,洪州宗一再强调“为病不同,药亦不同”的原则,故而反对一切繁杂的宗教仪式,采协为机动、灵活的手段,如隐语、暗示、象征,乃至喝、打、踢等。对后世禅宗史的发展,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附一︰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九讲(摘录)
关于洪州禅的特点,宗密有些介绍可以参考。至于他们本宗的说法,则比较零碎,难以看出系统来。宗密说,此禅的特点是“触类是道”,而在实践上则为“任心”。“触类是道”按宗密的解释是︰修禅的人“起心动念、弹指謦欬,扬眉瞬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如面作多般饮食,一一皆面︰如是全体贪瞋痴等,以至受苦乐等,一一皆性”。明心见性乃是修禅所要达到的目的,但怎样才能见到佛性呢?从弘忍、神秀以来,都认为佛性乃是真心、清净心,只要得清净心,了此真心,就是见性。而洪州则一反其道,主张修禅者应该把人的行为综合起来观察,人的生心起念,一举一动,都应该看成是佛性的表现。──因为佛性乃是一个全体,表现各有不同,要见佛性,就要在各种行为上着眼。所谓善恶苦乐,都是佛性的一种表现,所以叫做“触类是道”。决不能只把清净心看成是佛性。这种思想是有其来源的,宗密就指出,这出于《楞伽经》。《楞伽》特别提出如来藏的思想,认为如来藏即是佛性,也是“生死”、“涅槃”的根源。所以说“如来藏是善不善因”──由于有了如来藏的因才有一切一切,单从如来藏言,则一切平等。善是如来藏的流露,恶也是来自如来藏。
其次,“起心动念”等说也出于《楞伽》。《楞伽》中有一段讲到关于佛事(佛之所作)的说法,说在此方是以语言文字来作佛事(即用语言向人说教,当然语言文字要“宗通内证”,不能执死),而他方佛事起心动念,弹指謦欬扬眉瞬目等等,一举一动都可作佛事。洪州派把这些说法丰富了他们的佛性论,认为这些也都是道。因为他们的实践主张就是“任心”,讲究“息业养神”,不要故意去做什么好事坏事,只要能养神存性,任运自然,就做到家了。这倒好像是一种自然主义了。因此,宗密说他们是随顺自然,一切皆真,这一评语,可说是抓住了他们的特点了。这一特点贯通于南宗禅的整体中,很难分清这一思想是《坛经》中原来就有的,还是后来加上去的。不过洪州系对此思想是特别强调的。
◎附二︰印顺《中国禅宗史》第九章(摘录)
道一说“平常心是道”,如《传灯录》卷二十八说(大正51‧440a)︰“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中略)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
道一弟子南泉普愿,也为赵州从谂说“平常心是道”(大正51‧276c)。南泉弟子长沙招贤,也为人说“平常心是道”︰“要眠即眠,要坐即坐”(大正51‧275a)。道一弟子慧海也说(大正51‧443b)︰“心真者语默总真,会道者行住坐卧是道。”“平常心是道”,是洪州宗的重要意见。与“即心是佛”一样,直指当前心本自如如;约心地说,保持了曹溪禅,也可说是佛法的特色。说到“无心”,如神秀说“离念”,神会说“无念”;都有否定的,无心(或心空)的意味,但解说不一致。牛头以为︰道本虚空,一切法是如幻如化,心也如幻如化,本来无一物。道本来这样,所以用心不合于道,无心可用──忘情,才泯绝无寄而契合于道。洪州宗直指人心,即心即佛,当体现成,所以说“触类是道而任心”。在理路上,与“无心”说是不同的。“无心合道”的主张“绝观弃守”,“无修无证”。而《传灯录》卷五,传南岳怀让的问答(大正51‧240c)︰“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还不必谈无修无证。道一还重于“即心即佛”,而到了弟子手中,百丈怀海已承认“绝观弃守”的〈信心铭〉,传为僧璨所作了。道一弟子而来自浙江、福建的,对牛头禅就自然的会给以适当的会通。大珠慧海是建州(今福建建瓯县)人,出家及弘法於越州(今浙江绍兴县)的大云寺。他极力阐扬“即心是佛”,本著「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的见地,而说“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大正51‧445b)。道一的再传弟子黄檗希运,也是闽人。他从当下即是,不用别求,拟议即乖的意思,而将“即心”与“无心”,更明确的统一起来。如《传灯录》卷九说(大正51‧271b)︰“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众生同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修道人直下无心默契,拟心即差,以心传心,此为正见。”
洪州宗在“即心是佛”的原则上,会通了“无心”说,没有失却自家的立场。
[参考资料] 《禅门师资承袭图》;镰田茂雄《宗密教学の思想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