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淫戒(梵abrahma-carya-virati,巴abrahma-cariyā veramanī,藏mi-tshaṅs-par spyod-paspoṅ-ba)


  四波罗夷之一。十重禁之一。又以“不淫即戒”之意称不淫戒。《有部毗奈耶》卷一说,佛成道十二年中,诸弟子无有过失,未生疮□,至第十三年,苏阵那始犯淫,佛因之制定淫戒。此戒即为佛教教团中之最初制禁。小乘家列此戒为四波罗夷之第一,以“淫、盗、杀、妄”为次第,但《梵网》等大戒以慈悲为先,故列置第三,以“杀、盗、淫、妄”为次第。《大智度论》卷四十六云(大正25‧395c)︰“淫欲虽不恼众生,心系缚故为大罪。以是故戒律中淫欲为初。”
  此戒因七众有别,其结罪之相亦不同。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唯于非夫妻间禁行不净行。及虽为夫妻,但若于非时、非处、非量、非支间行之,亦属犯戒。此名为邪淫戒。出家五众虽所受皆为不淫戒,然其中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三众,虽犯戒亦不结波罗夷。即名为灭摈恶作罪,剥其袈裟,摈出寺门。比丘、比丘尼二众为大僧,故若犯戒则结波罗夷罪,不许与之共住、同一羯磨、同一说戒。《四分律》卷一云(大正22‧571c)︰“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比丘亦复如是,犯此法者不复成比丘,故名波罗夷。”
  关于此戒之犯相,不论对象为人、非人或畜生,又不论是小便道、大便道或口中,凡行而有受乐之意皆结根本罪。即使于睡眠中,受他人逼迫而犯戒,若于初中后时有受乐心,亦皆得根本罪。若于初中后时无所觉知则不为犯戒。详言之,若具足八种因缘,方结成波罗夷罪。
  又,若依《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一所说,在家菩萨有时可开之,其文云(大正30‧517c)︰
  “菩萨处在居家,见有母邑现无系属,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菩萨见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愍心,行非梵行,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多生功德。”
  然此仅系居家得位菩萨度化众生之权宜方便,故勉开许之。至于出家菩萨为护声闻,令圣所教诫不为坏灭,故不可行一切非梵行。如有所犯,务必离开寺院僧团。
  此外,《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说,于壁障外遥闻女人璎珞环钏种种诸声,心生爱着,如此已是成就欲法,毁破净戒。这种严格规定,是该经的特殊寓意,与诸部广律所说不尽相同。
  ◎附︰印顺〈淫欲是障道法〉(摘录自《华雨集》五)
  (一)淫欲不是生死根本。但在现实人间,淫欲“是障道法”。这是我从佛法得来的见解。世间是苦,“苦”体是每一众生(依五蕴、六处和合而有的)自体。何以有此生死苦果?“集”起生死的是爱,爱的内容为︰“后有爱,贪喜俱行,彼彼喜乐。”佛曾深感众生的难以教化,问题为每一众生,有“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深藏的爱着窟宅。以上,是佛法根本,阿含及广律所说。众生生死不已,原因是烦恼,烦恼是无量数的,可分二类︰(1)“分别生”的︰主要是人类文明发达所引起的,文明越进步,烦恼越多。这在现实人间,是严重的,可以造成最大的恶业;但断除了,还是在生死中。(2)“俱生”的︰其中一分,是一切众生所同有的,一切众生所必有的。这虽是微细的,不妨得人天善果,但却是最为难断的。如末那相应的四种烦恼,“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一切都加一“我”字)。佛法以爱为集谛;经说︰“爱莫过于己”,这是有意识或无意识中所必有的,所以说︰自我爱为生死根本。以自杀殉情来表示是淫欲而不是自我爱,这是不知爱的内容。从自我爱而延扩起来,经说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欲爱是物欲(淫欲在内)的爱着;有爱是自体存在的爱着;无有爱是否定自己、超越自己(自杀,爱着涅槃解脱等)的爱着。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如没有尊重自己(人格道德)的一念,能为仁义而死吗?(中略)
  (二)解脱生死,重在断除烦恼。欲界人类,如淫念与淫事多,不论什么法门,都是不可能解脱的,所以说“淫欲障道”。在某一期间(长短不定,依根性及精进程度而不同)暂断淫欲,精进修行,止观相应,引发无我净慧,就能断我见而得初果。证果后,在家弟子如为事业与淫欲所累,就不能进修得二果。得二果的也是这样,所以初果、二果的在家圣者,依然能生男育女。如离欲界烦恼,进得三果,那在家也不再有淫念了。如得四果,虽然年富力壮,女性不再有月经(身体健康正常);男性也不会梦遗不净。出家的可得四果,在家可得三果。在家而得四果,那就不是当下涅槃,就一定出家了。但有的部派说︰阿罗汉也有在家而不出家的。三果圣者如死后生天,那是没有淫欲的色界;但凡夫依禅定力,也能生色界,所以没有淫欲,并不等于断除生死根本。欲能障道而不是生死根本,这是我对佛法的理解。
  (三)生在人间,维持个体生命的,是饮食;延续种族生命的,是淫欲。古人说︰“食色性也”,性是出于本能的。一般人的饮食或行淫,是不离烦恼的。如恰当──适合个体的正常需要,适合当时社会的正常制度,这不能说是罪恶,不会因此而生天、堕地狱,也不会因此而流转生死(不感总报)。烦恼有二类︰一是恶(不善)的,一是无记(不可说是恶是善)的。无记的虽然微细,到底是不清净的,所以名为有覆无记。本能的自我爱,也属于此。引起淫欲的欲爱,与瞋、疑等不同。人及大多数畜生(鸟兽虫鱼等),淫欲是本能的。到一定时期,生理变化而自然发现。凡属本能的,不能说是善是恶。如食草的牛、羊等,不能说有“不杀生”的美德;蜘蛛结网捕虫而食等,也不能说是专造“杀生”的恶业。如烦恼依本能而起,率性而动,无记所摄。所以在世间法中,饮食男女是正常的,否则人类都要下地狱了。众生以自我(我是“主宰”义)爱为中心。欲界人类的欲爱──爱着、占有的“物欲”非常强,贪心炽盛。食,发展为经济的争夺;淫欲也一样,每逾越正常。食色性也,而食色成为人与人间永不解决的困扰(苦,并不限于贪色)。人类的知识进步,依自我(主宰)爱而来的占有欲,人是不可能没有的,于是有家庭、国家、国际(到现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秩序),这是容许私欲而又加以限制。从容许说,是保障私有,所以要保障私有,正因私有欲出于人性,不可能没有的。但过于纵容私有,又会造成另一型态的困难,如自由经济制的周期性衰退。私有、占有,可说有正常的一面,但从佛法(出世法)来说,源于人性而来的私有、占有,世间是不可能有彻底的解决。从个人(在世间)来说,衣食等经济事项,如能少欲知足,是容易解决的(当然不是彻底的解决),而淫事有关双方,不能专凭自己意志来决定。如漠视对方,会增添家庭的纠纷困扰,比衣食问题是更难解决的。所以佛制出家,以不畜私产为原则,而淫欲则完全禁止。总之,根源于自我爱而来的私有占有,世间是永不能解决的。(中略)
  佛制出家的完全禁止淫欲,如不能安心于佛法喜悦之中,即使持戒谨严,不敢违犯,内心矛盾,也不过人天功德,不能趣向圣道解脱的。真正的“梵行已立”,是无漏圣道的成就。
  [参考资料] 《摩诃僧祇律》卷一;《十诵律》卷一;《有部毗奈耶》卷二;《菩萨戒经义疏》卷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三;《四分律行事钞》卷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