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清净道论(巴Visuddhimagga)
南传佛教要典。觉音(Buddhaghosa)着。为综述南传上座部佛教思想的一部最详细、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是研究南传上座部教理的必读之书。作者觉音引用了整个南传三藏要点,并参考斯里兰卡流传的古代三藏义疏和史书而写成此论。所以《大史》(Mahā-vaṃsa)称它“为三藏和义疏的精要”;德国的唯里曼‧盖格(Wilhelm Geiger)教授也说它“是一部佛教百科全书”,亚洲南方各国的佛教学者都要研究这部名著,其他的世界佛教学者也都很重视研究它。读了此书,可以了解南传佛教的主要教理;也可以看到一些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历史等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列举当时各国的上等布类中有中国的丝绸(Cīnapaṭṭa──支那丝绸),这在经论中是难得见到的资料。这部巴利三藏的代表作,在世界各国有多种文字的译本。汉译本为叶均译。
觉音,西元五世纪中叶人,是南传巴利语系佛教的一位杰出学者,他用巴利文写了很多书,对上座部佛教有很大贡献。因为在觉音时代,印度大部分的佛教学者都已采用梵文。巴利文佛教业已衰落,只有斯里兰卡和菩提场的比丘依然忠于巴利文。由于觉音的努力,巴利文这一系的佛典古语学才又活跃起来。
觉音写《清净道论》,是严格地按照当时大寺派的思想体系来著述的。其组织的次第和内容,有许多地方与优波底沙(Upatissa)所著的《解脱道论》相似。优波底沙约早于觉音二百余年。本论除了序论和结论外,全书分为二十三品,依照戒、定、慧三大主题次第叙述,即前二品说戒,中间十一品说定,后十品说慧。
前二品,主要是说明怎样持戒,戒的种类,持戒有什么好处,怎样自愿地受持十三头陀支等。就是说如何严格地遵循比丘僧团的生活方式。作者在评论持戒的出发点时说︰“以爱为出发点,为求生命享受而持戒者为下,为求自己解脱而持戒者为中,为求一切众生解脱而受持的波罗蜜戒为上。”可见作者也接受了当时发展中的某些大乘佛教的思想影响。
中间十一品,主要是叙述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定、食厌想、四界差别等四十种定境的修习方法。这些对于怎样去修每一种定,都说得很清楚,有心者可以按照这些方法去实行。
后十品说慧学,是本书最重要部分,集南传佛教论藏的主要内容和七部论以后发展出来的教理。其主要论题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四谛、十二缘起等。这里解释物质方面的色蕴,有二十四种所造色;解释精神方面的识蕴,有八十九心、心识过程中的十四种作用和五十二心所法;解释缘起的各种条件有二十四缘等。这些都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特色。(取材自叶均〈清净道论汉译前言〉)
◎附︰叶均〈清净道论简介〉(摘录自《摄阿毗达磨义论》附录)
造《清净道论》的因缘、目的与部派的依据觉音造《清净道论》的因缘,原是为了应付大寺僧众的考验。其实在觉音本人的愿望,是要贡献他平生的所学,为发扬佛教文化,为造福人群,而做了这第一步工作而已。
关于他造论的目的与部派依据,可从他自己在序论的偈里来看︰
大仙示偈戒等种种义,现在我要如实解释︰对于在胜者教中已得而难得的那些出家人们,如果不得如实认识到包摄戒等安稳正直的清净道,虽然欲求清净而精进,可是不会到达清净的瑜伽者。我今依照大寺住者所示的理法,为说能使他们喜悦极净决择的清净道。
我们不难由此看出他造论的目的,并且知道他是根据大寺住者的思想体系来著述的。其次从他所标示的论题来看,那就更清楚了。依他自己的解释,“清净,是除了一切垢秽而究竟清净的涅槃”;这就是说,他是为了指示人们一条到达解脱的道路而写作的。
这里所提的“大寺住者”,我们有进一步了解的必要。
因为大寺、觉音与整个南传佛教的关系太密切了。说南传佛教是上座部,倒不如说是“大寺住部”更了当。因为它完全是属于这一派的。在觉音时代,锡兰的上座部佛教分为两大派系︰一是无畏山住部,一是大寺住部。大寺派比丘的思想是忠实于上座部的,无畏山的比丘则接受了一部分大乘的思想。
我国晋朝的法显法师到锡兰,住在无畏山而不住大寺恐怕也有原因。觉音要求给参考书写作时,大寺的比丘要先考试他一下,这不但是为他的才能,恐怕也有看看他的思想的用意?本来无畏山派比大寺派强盛得多,但由于觉音的作品流传,经过长期的斗争,无畏山派终于逐渐消失。(中略)
本论的组织和内容
本论的开宗明义,先引阿含经中的一个偈颂︰“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在这个颂里面提到有戒有定(心)与慧,觉音根据此颂,以戒定慧三个大题目来发挥,便造成这部洋洋数十万言的大论著。其组织的次第和内容,有很多地方和优波底沙所造的《解脱道论》相似。因之,有人认为《清净道论》是仿《解脱道论》而造的。但南传的佛教学者有些人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论中往往提到不同意《解脱道论》的说法,优波底沙大概早于觉音二百年,觉音读过他的作品是不成问题的。可能是《解脱道论》与当时的无畏山派有关,所以觉音以大寺的立场针对《解脱道论》而写出这一部论。《清净道论》除了序论与结论,全书分为二十三品,依照戒定慧的次第来叙述︰即前二品说戒,中间有十一品说定,后十品是说慧的。
第一〈说戒品〉的内容是︰什么是戒,戒的语义,戒的相、用、现起、近因,戒的功德,戒的种类,戒的杂染和净化。
第二〈说头陀支品〉的主要内容是︰十三头陀支的语义,头陀支的相、用、现起、近因,头陀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与功德。
从第三至第十三的十一品说定,可分为如下的几科段︰
第三〈说取业处品〉,第四〈说地遍品〉,第五〈说余遍品〉,是连贯的。其内容是︰什么是定,定的语义,定的相、用、现起、近因,定的种类,定的杂染与净化,怎样修习。这里也详细地讨论了修定之前应该舍弃种种障碍和亲近怎样的善知识,如何依照自己的性格去选择四十种定境,选择适当的处所等。关于修习的方法,在这三品中主要的是谈十种遍,即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还附带地叙述了四禅与五种禅的情况。五种禅,是南传佛教的一种特殊说法。
第六〈说不净业处品〉,是说明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等的十种不净以及详细指示修习的方法。
第七〈说六随念品〉与第八〈说随念业处品〉,是解释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念死、身至念、安般念(数息观)、寂止随念等十种随念以及指示十随念的修习方法。
第九〈说梵住品〉,是说明修习慈悲喜舍四种梵住的方法和对象,以及其功德与目的。
第十〈说无色品〉,是说明四无色定的修法。
第十一〈说定品〉是说明食厌想与四界差别的修习方法以及修定的功德。论四十种定境,到这里为止。
第十二〈说神变品〉与第十三〈说神通品〉。这两品是从修定的功德所引伸出来的。主要的内容有︰神变论(谈十种神变)、天耳界论、他心智论、宿住随念智论、死生智论。
从第十四至第二十三品都是说慧学的。其实整个南传佛教的论藏要义都已包摄在这一部分了。
第十四〈说蕴品〉,说明什么是慧,慧的语义,慧的相、用、现起、近因,慧的种类,慧的修习等。其中心的内容是解释五蕴。如色蕴的二十四所造色,识蕴的八十九心与八十九心的十四种作用,行蕴的五十心所,识蕴与行蕴相应的数字。这是南传佛教最重要的名相,尤其对于心的十四种作用有详细的解释,使我们在研究上座部这个特殊思想上有很大的帮助。
第十五〈说处界品〉,是解释十二处与十八界的。
第十六〈说根谛品〉,主要是解释二十二根与四谛。
第十七〈说慧地品〉,也是研究本论最难一品,用缘起缘生的意义来发挥原始佛教的世界观与生命论。以十二缘起支为中心,用二十四种缘来说明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
本品主要论点有︰缘起的语义,各缘起支的解释,二十四缘的解释,异熟识的转起及结生的活动,三界诸趣的业与结生,结生识与诸色法的关系,名与色的区别,十二缘起的特质,有轮而不知其始,没有作者和受者,十二种的性空,三世两种因果,缘起的决定说,关于二十四缘,即因缘、所缘缘、增上缘、无间缘、等无间缘、俱生缘、相互缘、依止缘、亲依止缘、前生缘、后生缘、数数修习缘、业缘、异熟缘、食缘、根缘、禅缘、道缘、相应缘、不相应缘、有缘、无有缘、离去缘、不离去缘。这种说法也是南传佛教的特点之一。
从第十四品至第十七品是说慧之地,下面几品是说慧之体。
第十八〈说见清净品〉,主要是说对名色的观察与现起非色法的方法。
第十九〈说度疑清净品〉,是说明把握名色之缘,十二种业轮转与法住智。
第二十〈说道非道智见清净品〉的内容是︰关于聚的思想,以四十行相思惟五蕴,色与非色的思惟法,提起三相、十八观、生灭随观智,十种观的染污,确定三谛。
第二十一〈说行道智见清净品〉,是解释生灭随观智、坏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及随顺智。
第二十二〈说智见清净品〉,主要是说四种道智四种果以及智见清净的德用,如圆满三十七菩提分及断证修习的作用。
第二十三〈说修慧的功德品〉,说修慧有断烦恼、证圣果等功德。
[参考资料] 长井真琴〈解脱道论与清净道论的比较研究〉(《世界佛学名著译丛》{27});舟桥一哉〈清净道论を中心とする南传阿毗达磨の教义について〉;水野弘元〈解脱道论と清净道论の比较研究〉;森祖道《パ一リ佛教注释文献の研究》;P. V. Bapat《Vimuttimagga and Visuddhimag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