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温室洗浴众僧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略称《温室经》。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篇幅极短,文体简明,以散文书写,间杂有偈颂。内容记述温室洗浴的功德。谓印度摩揭陀国的大长者耆域(指医王耆婆),请佛及众僧菩萨大士入温室澡浴,佛乃为说澡浴之法,当用七物,以除去七病,而得七福报。七物指燃火、净水、澡豆、酥膏、淳灰、杨枝、内衣。除去七病,指︰(1)四大安稳,(2)除风病,(3)除湿痹,(4)除寒水,(5)除热气,(6)除垢秽,(7)身体轻便而眼目精明。七福报,即︰(1)四大无病,所生常安,勇武丁健。(2)所生清净,面目端正,尘水不着。(3)身体常香,衣服洁净。(4)肌体润泽,威光德大。(5)多饶人从,拂拭尘垢,自然受福。(6)口齿香好,方白齐平。(7)所生之处自然有衣裳、光饰、珍宝,见者悚息。
  此经今皆称安世高译,然依《出三藏记集》、隋代《众经目录》《大唐内典录》诸书所载,皆说是西晋‧竺法护译,且其文亦与安世高所译不类。又,隋‧慧远以经中说洗僧果报,或为菩萨发意治地,功成志就,遂致作佛,而判本经为大乘菩萨藏中藉小入大渐教所摄。安世高为小乘译师,必不译此经。至于谓之为安世高译,或系《开元释教录》沿袭费长房《历代三宝纪》而有之误记。
  注疏有《温室经义记》一卷(隋‧慧远)、《温室经疏》一卷(唐‧慧净)、《温室经疏》一卷(唐‧慧沼)。
  ◎附︰〈温室〉(编译组)
  温室,指僧坊中之浴室。印度人由于气候炎热,居民较常沐浴。故该国各地,常有人随处凿池,以供行人自由洗沐之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云(大正 54‧220c)︰“所在之处,极饶池水。时人皆以穿池为福。若行一驿,则望见三二十所。或宽一亩五亩,于其四边种多罗树,高四五十尺,池乃皆承雨水。”此外,同书又载那烂陀寺有十余所大池,每至晨时,鸣楗槌,令僧徒洗浴。
  又,除上述之冷水浴外,印度人亦行温浴。健康者行冷水浴,老幼及病者行温浴。“温室”即为僧坊中行温水浴之处所。关于温室造法及其出入作法,依《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所载,浴室内宽外窄,中高一丈许,下阔七、八尺,一畔开门,门须扇掩;中央掘地置炉,烧炭或柴,看其冷暖以适时节;入浴则必于食前,身上必着裙。道宣《教诫律仪》中,亦详举入温室之法十六条,文云(大正45‧873a)︰
  “(一)具威仪持坐具,(二)尊宿未浴不得洗浴,(三)要须持瓶,(四)不得垂手把瓶,(五)当揖手把瓶,(六)不得共大己五夏人同浴,(七)初脱衣不得将袈裟在余衣下,(八)入浴室内脱净衣安净竿上,(九)脱触衣安触竿上,(十)不得浴室内大小便,当须预出入然后方入,(十一)洗浴先从下洗上,(十二)当用湿手巾,两手各把一头横安背上,抽牵垢腻即落,(十三)当须寂默不即喧笑,(十四)不得污触汤水,手若不净,痍当用瓶水净之,(十五)在浴室内不得洟唾,(十六)浴了当用汤水洗泼坐处令净,不得皂荚狼籍。”
  佛教传入中国,各地在创建寺院时,亦仿印度风习而造浴室。在日本,各大寺亦必设浴室,如《法隆寺伽蓝缘起并流记资财帐》云︰“温室分单张五张。”
  [参考资料] 《出三藏记集》卷二;《历代三宝纪》卷四;《古今译经图纪》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一;《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一、卷二十二;周叔迦《最上云音室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