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游行
佛典用语。其意义与现代人在节庆时或示威时之“游行”,并不相同,而系出家人游历诸方之谓。又称巡锡、飞锡。禅林中则称为行脚。而一般游行之僧侣,则称为行脚僧。如系游行诸方以弘法度众,则谓之游化。《中阿含经》卷五〈师子吼经〉云(大正1‧452b)︰“世尊,我欲游行人间。世尊告曰︰舍梨子,汝去随所欲,诸未度者当令得度,诸未脱者当令得脱,诸未般涅槃者令得般涅槃。”故佛及比丘等为度化众生而游行诸方。
又,依《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三所载,五夏以上之苾刍,熟知有犯、无犯、重罪、轻罪,及能持钵喇底木叉而宣说者,方得游行人间,随处受学。若出家未满五夏,纵然熟娴三藏,仍不得游行受学。此外,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五所载,长游之人有五种钿,即︰(1)不诵法教,(2)所诵之教易忘失,(3)不得定,(4)已得三昧易忘却,(5)闻法不能持。
◎附︰〈游行者〉(摘译自《哲学事典》)
“游行者”为梵语parivrājaka(巴利语paribbājaka)之汉译,有下列二义︰
(一)古代印度婆罗门教将一生分成四时期,即︰学生期、家长期、林栖期、游行期。在最后时期的婆罗门,远离世俗,居所不定,四处游历,故称游行者。
(二)指婆罗门以外的自由宗教之修行者。佛典中的游行者多为此意。原与沙门、比丘同义。按,佛陀或佛弟子原亦称游行者,但在教团成立后,则尽量避免自称此名,而较常称佛教以外的修行者为游行者。
[参考资料] 《释氏要览》卷下;《长阿含经》卷二~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