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湿婆(梵śiva)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在《吠陀》神话中,śiva(吉祥之意)是暴风神Rudra的另一称呼。在《黎俱吠陀》神话中,Rudra并不是具有威力的神,而似乎是将季节风的破坏作用及雨后的凉爽感加以神格化,所逐渐演变形成的破坏、恐怖之神,同时也是治疗、痊愈之神。在《吠陀》时代末期,Rudra的地位逐渐被提高,而被称为Paśupati(兽主)、Mahādeva(大神)、Iśāna(主宰者)等名。到叙事诗时代之后,则专称为“湿婆”。
在印度教三神一体观中,湿婆与梵(创造神)、毗湿奴(保持神)均具有破坏神的地位。又因结合男根崇拜,所以,湿婆神除具破坏力之外,同时也具备再建与创造力。湿婆崇拜原本流行于山地之原住民之间,祭祀时施行残酷的牺牲,而男根崇拜也原是原住民族间的民间信仰,后来被印度教摄取而与湿婆信仰混融。据此可知,湿婆崇拜不仅是《吠陀》神话中Rudra信仰的延伸,同时也包含原住民的民间信仰。
湿婆具有三眼,前额顶一新月,头上缠绕蛇与骷髅,身上涂灰如苦行者,手持弓、三叉戟等物,公牛Nandin是其坐骑。湿婆拥有一千个名字,常被使用的有Maheśvara(大自在天)、Mahāyogin(大苦行者)、Mahākāla(大黑)、Hara(破坏者)等称号。被当作舞蹈神时,称为Naṭarāja(舞蹈王),其雄壮的Tāṇḍava舞,象征宇宙充满威力。
相传湿婆与神妃Umā或Pārvatī、Durgā、Kālī一起住在喜玛拉雅山脉中的开拉沙(Kailāsa)山。又,据说湿婆有时具备男女两性,因而产生了śāktism(性力派)的信仰。
印度教中以湿婆为主神的支派,名为湿婆派。其圣典称āgama(阿笈摩),信徒一般被称为游行者或Yogin(瑜伽行者)。
◎附︰〈湿婆派〉(摘译自《世界宗教大事典》)
湿婆派(梵śaiva),印度教支派之一,以湿婆神为最高神。起源甚早,依现存文献记载,西元二世纪贵霜朝时代此派拥有相当势力。佛典中常载有崇拜自在天或大自在天的涂灰外道,或以髑髅为首饰的外道等,这些都属于湿婆派的修行者。此派信徒在前额及胸、腕上,以灰或白檀、番红花涂上三道横线,此标识称为Tripuṇḍra。现代印度教诸派中,以此派与毗湿奴派最有势力。
自六、七世纪起,湿婆派分裂成各具独特圣典及神学的若干支派,其中较重要的七派,略如下述︰
(1)圣典湿婆派(湿婆悉檀,śaiva-siddhānta)︰此派特别盛行于南印度塔米尔,拥有《Kāmikāgama》等二十八部圣典,相传均出自湿婆神之五口。此派神学,将世界分别为主(pati)、家畜(paśu)、绳索(pāśa)三原理。“主”,即最高主宰神湿婆;“家畜”,即个体我;“绳索”,即非精神性的物质。个体我原是清净的、远离一切污染,但由于无知、业、迷妄的束缚而沉沦于轮回世界。吾人因湿婆神之恩宠,而得神通力与解脱。
此派圣者辈出,最有名的是七世纪的阿帕尔、尼耶那赏邦达尔,以及八或九世纪的孙达拉尔,此三人常被称为“三圣”。又,十世纪的玛尼卡巴沙卡尔也是重要人物。他们对湿婆神充满热烈的信爱情感,以塔米尔语创作的赞歌被收编成《提巴拉姆》或《提尔巴恰坎》等赞歌集,至今仍受人们喜爱。此派在神学方面的学术业绩,以《夏依巴巴夏》一书较为有名,此书系《梵经》的注释书。
(2)喀什米尔湿婆派︰特别盛行于喀什米尔,原称托利卡。所奉圣典原与圣典湿婆派相同,但自九世纪巴斯笈多撰《湿婆经》之后,此派倾向于强调不二一元论,后由巴斯笈多之弟子巴达卡拉达与索玛难陀奠定神学方面的基础。此派认为轮回的个我与绝对者(最高的湿婆神)完全相同;吾人之所以沉沦于轮回世界,是因无知而不能自觉自己本来与湿婆神是同一无二的。因此,解脱不外是克服无知、再认识其同一性。所以此派一般又称为“再认识派”。此派著名人物为十世纪的阿毗那巴笈多。他不仅为若干圣典作注,也撰述神学性的著作,以及诗论、戏曲论、音乐论等有关美学的极其体系化之钜着。
(3)兽主派(Pāśupati)︰此派之开祖拉克利夏(生卒年代不明),为湿婆神第二十八号化身,撰有根本圣典《帕修帕达经》。卡温提尼雅曾为此圣典详作注。此派立原因、结果、瑜伽、教令(仪轨)、苦之终息等五原理。“原因”指湿婆神;“结果”指个我;“瑜伽”指湿婆神与个我合一;“教令”指为求湿婆神与个我合一而做的修行法。此派修行法之特征为︰故意去做世人不愿意做的奇行。
(4)性力派(śākta)︰奉持“怛特罗”圣典。(5)水银派(Raseśvara)︰此派认为水银是湿婆神与其妃结合所产生的不老不死灵药。服用水银、修瑜伽,生前可获解脱。(6)林格雅达派(Liṅgāyata,别名吠拉湿婆,Vīra-śaiva)︰此派开祖为十二世纪的Basava,特别流传于卡卢那达卡。此派教徒常携带象征湿婆神的林迦,且重视神的恩宠,否定阶级制度,废止偶像崇拜及巡礼等形式化的仪礼。(7)卡帕力卡派(Kāpālika)︰此派教徒将人骨串成头饰,奉行独特的修行法。七世纪时游学印度的唐僧玄奘曾目睹此派之修行者。中世梵文戏曲中常有此派人物登场。
[参考资料] 宇井伯寿《印度哲学史》;R. G.Bhandarkar着‧岛岩、池田健太郎合译《ヒンドゥ一教──ウィシェヌとシウァの宗教》;菅沼晃《ヒンドゥ一教──その现象と思想》《インド神话传说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