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潭柘寺


  北京古刹。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潭柘山腰。北京市谚语“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其中之“潭柘”,即指此寺而言。
  此寺始建于唐代(一说晋代),为华严禅师所创。原名嘉福寺,后更名龙泉寺。金‧皇统时称为大万寿寺。其后,金‧广慧通理禅师曾大肆修建。元末毁于兵火。明‧永乐年间(1403~1424),帝命日僧无初负责修建。正统三年(1438),又扩建佛院,广造佛像,英宗尝颁赠大藏经五千卷。天顺元年(1457),复敕名嘉福寺。清‧康熙帝尝三次驾幸,并多次颁赐珍贵经卷、织幢、织金幢、金银法器等物。康熙三十一年(1692),帝赐银一万两整建,三十六年改名岫云寺。乾隆帝亦曾多次巡幸。中共文化大革命时,此寺遭受严重破坏,多数珍贵史籍、经典均付之一炬。1978至1980年,中共拨款整修,1980年八月,重新对外开放。
  此寺建筑分左、中、右三路,中路系由大型殿宇所组成的中轴线,依次为寺前牌楼、山门、天王殿、钟鼓二楼、大雄宝殿、斋堂三圣殿(已拆除)、毗卢阁。右(东)路以庭院式建筑为主,有行宫院、方丈院、流杯亭、乾隆宝座、地藏殿、圆通殿及舍利塔(金刚延寿塔)等。左(西)路建筑是几座高峻的佛殿和三处独成系统的殿堂组合,有楞严坛、戒台大殿、药师殿、文殊殿、观音殿、祖师殿、龙王殿等殿堂及西南斋、写经室、大悲坛等院落。因地形所致,此路建筑后部较高,其中观音殿为全寺建筑的顶点。
  山门之后为天王殿,天王殿内供弥勒佛,佛像背后是手持降魔杵的韦驮立像。天王殿左右两侧有四尊形像高大的彩绘四大天王塑像。
  大雄宝殿为重檐庑殿式建筑,顶上是黄琉璃瓦绿剪边屋面,檐下重绘“金龙和玺”彩画,具有金元时代的造型风格。正面上层崇檐下原有康熙皇帝手书的“清静庄严”匾额,后毁于文化大革命时。
  毗卢阁,系双层硬山木结构建筑,共七间,阁左右各有配楼一处,为珍藏佛经及朝廷赐品之地。
  潭柘寺东路建筑群后部有一僧塔,通称舍利塔。此塔本名“金刚延寿塔”,明代越靖王朱瞻塘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其结构为喇嘛塔样式,与北京城内妙应寺白塔颇为相似。塔身为覆钵体,塔身下有亚字形须弥座,须弥座上有三道环形金刚带,塔身上高耸着圆锥形的塔刹,上有十三道环带。全塔总高五丈余。又,寺外尚存金、元、明、清历代祖师塔群,是研究我国历代僧塔形制演变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