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火天(梵Agni,巴Aggi,藏Me-lha)
古印度神祇之一,为“火”的神格化。又称火光尊、火仙或火神。梵语音译作阿耆尼,或阿哦那。此天自《吠陀》时代即广受崇拜,在《吠陀》的偈颂中,获赞咏的次数仅次于帝释天,并被视为地上诸神之首。《梨俱吠陀》更以此天为诸神中之最年轻者。
此天又与帝释天(或风天,Vayu)、日天(Sūrya)合称吠陀三尊。其特色系以多种形态显现于不同的场所,象征破除黑暗的光明、烧毁不净的净化力。有时他是神、人之间的使者、仲介者;有时是家庭神,给予信者恩惠,并带来繁荣与富足;有时是守护神,保障居家平安。
在密教体系中,此天为护世八天之一、十方护法神王之一,及十二天之一。在胎藏界曼荼罗中,位列外金刚部东南隅。如《大日经疏》卷五云(大正39‧634a)︰
“东南隅布列诸火天众,住火焰中。额及两臂各有三灰画,即婆罗门用三指取灰,自涂身象也。一切深赤色,当心有三角印。在焰火圆中,左手持数珠,右手持澡瓶。此是普门之一身。为引摄火祠韦陀梵志,方便开示佛、围陀法,故示此大慧火坛,净修梵行之标帜也。”
又,在金刚界曼荼罗中,此天是外部二十天之一,被配列于西方。其形像呈肉色,左手执仙杖,右手持三角火轮。《十二天供仪轨》云(大正21‧385c)︰“东南方火天乘青羊,赤肉色遍身火焰。右二手,一持青竹,一持军持。左二手,一扬掌,一持念珠。有二天女持天花,左右置苦行仙,垂左脚,蹉右足。”
《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云,东南火神大梵仙,其身红色,执军持,乘坐红色羖羊座;《修药师仪轨布轨法》云,南方山羊座上之火天,身呈红色,手持火炉。此外,另有呈一面三口四臂、三面三目四臂或四面四臂等形像。
此天的色彩形相,随息灾、增益等法之不同而有别。如《大摩里支菩萨经》卷二云,作息灾法时是灭罪火天;增益法时是黄金色、身相圆满;敬爱法时是像曼度迦花般的红色,称为迦目迦火天;降伏法时则身穿黑衣,口出利牙,作大恶相,如劫火洞然,称为忿怒火天。另据《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三〈护摩法品〉所述,作增益法时,火天身呈深黄色,手执金刚杵,住本天宫,作自在相;作息灾法时,火天身呈白色,穿白天衣,手持阏伽瓶,自在而住;作敬爱法时,火天身作赤色,左手放光住风天位;作调伏法时,火天身黑如烟等之色,住在天宫。
依据火焰腾空可达天界的信仰,古代印度人认为火天是神与人之间的使者,因而在行供养仪时,也常招请火神;由此思想演变为将物体投入火中以供养诸神,这就是所谓护摩(火供)。密教承袭此风,在修护摩法时,先设火天段供养火天,然后供养诸尊。如《大日经》卷六〈世出世护摩法品〉云,婆罗门认为有四十四种火神,而密教认为有十二种火神。《大日经疏》卷二十解释其中第一位火神,云(大正39‧780c)︰“此火神即名为智。其相端严作金刚色,以圆仕鬘而自围绕,处此光中寂然正受三昧。由住此三昧故智性满足,此智光即是毗卢遮那之别名也。”意即由于火能烧毁物体,因此以护摩炉为火天之口,而投以供物,也就是表示以智火烧尽烦恼。
又因火的发热与寒暖季节有关,因此而衍生由此天的喜怒而有寒暖等或顺或违的思想,如《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云,火天喜时有二利益,一是人身热气随时增减,二是时节不逆。但瞋时也有二损,一是人身热气非时增减,二是自然散火,焚烧诸物。
[参考资料]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七〈护摩增益品〉;《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胎藏界七集》卷下;《金刚界七集》卷下;《阿娑缚抄》卷一五三〈火天〉;《行林》卷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