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灭谛(梵nirodha-satya,巴nirodha-sacca,藏Ḥgog-paḥi bden-pa)


  四谛之一。详名灭圣谛(nirodharya-satya),又作苦灭谛、苦尽谛、苦灭圣谛、爱灭苦灭圣谛。即指永断无明、欲爱等一切烦恼,一切苦皆消灭之审实不谬的状态;亦即涅槃境界。《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品〉云(大正1‧468c)︰
  “云何爱灭苦灭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灭苦灭圣谛。”
  《增一阿含经》卷十七云(大正2‧631a)︰“彼云何名为苦尽谛?所谓尽谛者,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是谓名为苦尽谛。”
  另外,《法蕴足论》卷六又说灭谛即为涅槃,其文云(大正26‧481b)︰“如说涅槃是真苦灭,是诸沙门究竟果故,如是断等名灭谛者,谓此名涅槃真实。是涅槃此名为灭,真实是灭,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灭法,法住法界。一切如来自然通达等觉,宣说施设建立,分别开示,令其显了。谓此是涅槃,此是灭,此是涅槃性,此是灭性,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非妄非虚,非倒非异,故名灭谛。”
  关于灭谛究系“集”之灭尽,抑系“苦”之灭尽?此有异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所说,譬喻者以业烦恼尽为灭谛;分别论者区别灭和灭谛,认为“能招后有之爱”尽除是灭,亦是灭谛,而其余之爱尽除及余之有漏因尽除,则唯是灭,并非灭谛;妙音及如是说者认为堕于自相续或他相续的五蕴尽,或有情数及无情数诸蕴尽,皆是灭,亦为灭谛。由此可见,譬喻师与分别论者唯以“集灭”为灭谛,妙音与如是说者则广以自他相续等五蕴,即“苦集灭尽”为灭谛。
  《四谛论》卷三〈分别灭品〉说明苦集灭、灭谛及无余涅槃的关系,以“爱之灭尽”为有余涅槃,“苦之灭尽”为无余涅槃;即前者为“因之灭尽”,后者为“果之灭尽”,如灯尽故光尽,因此二灭皆称为灭谛。又,《成实论》卷十一〈灭谛聚初立假名品〉,系以“灭尽假名心、法心、空心”为灭谛,即以因缘智灭我执假名之心,以空智灭执实法之心,入灭尽定,若入无余涅槃而断相续时,更灭空心。
  《辩中边论》卷中则依三性以分别灭谛,以遍计所执之自性不生,称为“自性灭”;依他起之二取不生,称为“二取灭”;以真如之本性寂灭,称为“本生灭”。亦即以三无性为灭谛。此三者合称“三灭谛”。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卷七十九;《大智度论》卷十九;《解脱道论》卷十一;《成实论》卷二〈四谛品〉、卷十一〈假名相品〉、卷十二〈灭法心品〉;《显扬圣教论》卷二;《俱舍论》卷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八;《成唯识论》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