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灵山寺
(一)位于河南洛阳市西南宜阳县西灵山(凤凰山)北麓︰背倚山崖,面临洛河,坐南朝北,原名报忠寺、报恩寺,相传系金代始建。其山原名凤凰山,据《宜阳县志》载,因周灵王葬于此地,故改名灵山,寺亦因此得名。现存山门、中佛殿(大悲殿)、大雄殿等建筑。大雄殿阶下存有明‧成化十七年(1481)所建七级佛塔一座。又,寺东角门外有塔林,东南有凤凰泉。
(二)位于河南罗山县西南四十五公里朱堂店南灵山上︰始建于唐代,其后历有重修。寺内现有前大殿、欢圣殿、祖师殿、大佛殿、法堂、祭仙宫、五星殿等七座殿堂。两侧厢房十余间。其中,前大殿六开间,大佛殿五开间,为寺内的主要建筑。又,欢圣殿实为关圣殿,供关羽;祖师殿供达摩;大佛殿供佛祖释迦如来;法堂供罗汉;祭仙宫供上、下八仙;五星殿供玉皇大帝及魁星。
寺域附近有白马洞泉、九龙瀑布、霸桥流水、霸山草字、圣寺圣井、倒栽古柏、金顶云岫、犀牛望月等,号称灵山八景。
(三)位于广东潮阳县铜盂村灵山山坡上︰唐‧贞元七年(791),由高僧大颠倡建。寺经历代修葺,存有殿楼三座,房舍五十余间。寺内有唐代卓锡泉、元代仿制的白石槽等遗迹。寺后有大颠祖师塔,据《潮阳县志》记载,大颠和尚寂于长庆四年(824),墓塔在灵山寺左,至唐末有发其窣堵而葺之者,骨髀尽化,惟舌根尚存如生,复瘗之,号瘗舌冢。宋‧至道(995~997)中,乡人又发掘之,则唯存古镜一面而已。后人遂呼此塔为舌镜塔。该塔钟形石造,高二点八公尺,塔身直径一点八公尺,正面有神龛,内刻“大颠祖师塔”五字。龛下有石刻仰莲承托,下为塔座,座四周刻有图案花纹,塔前设有石刻香炉、烛台。
(四)位于台湾台中市南区︰创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由地方望族初建于雾峰北郊青桐岩,时称“观音庙”。民国三年(1914)改称灵山寺。民国三十五年毁于震灾,遂于现址重建,翌年落成。四十五年创设灵山学苑,培育僧才。同年创设雾峰灵山分寺,造灵山塔。
此寺自创建以来,代有建树,除两度传授二众戒会外,并经常办理社会救济,热烈支持公益事业。现任住持为普闻。